第24章 教育教學理論新思維(10)(3 / 3)

如果我們的行動學習項目進一步推廣的話,動機問題顯然是必須首先得到落實的。

(2)方法問題

開始的艱難,除動機問題之外,還涉及到參與者對行動學習方法本身的認識。有些參與者抱有抵觸態度:我是來學新的東西的,可是你沒有新東西給我。這是由行動學習方法本身所決定的,實際上也正是體現了行動學習的特點,即行動學習是需要時間的,不是短期見效的;行動學習必須是一種高度自主性的學習,是為了尋求自身的發展的一種主動的對實踐的探索;教師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必須在自己的行動實踐中解決問題。

開始時有相當多的參與者是抱著抵觸態度,幸運的是,最終為此理由退出的是為數極少的幾個人,多數抱著不妨一試的態度堅持下來。兩個月以後,拿參與者的話說:我們認識到,所謂新的東西,都是在行動中一點一點發現的。

(3)時間問題

時間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項目開展兩周以後,我們意識到最初的項目方案的任務密度過大,導致很多教師忙不過來。我們對行動的節奏進行了調整,將後麵的活動放慢了速度,而且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進度對活動進行了適當的重組。

進度快的教師,先展示和討論設計好的教案,進一步修改、實施,然後再進行下一個或下一輪。這樣的調整,使得後續的活動得以順利地開展。

3.進一步發展的思考

(1)聯係學校層麵的信息化

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是與學校的信息化改革密切聯係的,因為學校信息化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能否成功地變革其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受訓的教師作為學校信息化教學的先行者,理應承擔起帶動學校實踐者共同體的責任。將行動學習的影響擴展到所在學校,甚至擴展到整個學區,使教師的發展與學校的信息化教育改革密切結合起來,在學校裏形成一種新的專業發展文化,並且使學校的信息化改革成為每個教師自覺的行動目標。

(2)配套的政策支持

我們在設計行動學習項目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行動學習項目的有效實施,以及行動學習項目效果的延續,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製度的保障以及參與者所在的機構環境。因為行動學習這種自我發展的方式,同組織培訓的機構在內在價值觀上是有衝突的。因此我們設計的行動學習項目,已經針對這一情況作了相應的調整,比如行動學習小組的活動,我們改為小組和全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可以使得行動學習過程不至於顯得過於鬆散,而且可以和組織者的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協調。

對於學校層麵的政策支持,則並不是行動學習項目本身所能夠解決的,這需要關心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學校能夠給教師提供一定的時間,去參加行動學習小組的每周例會,去小組成員的學校觀摩,同時能夠給教師提供一定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嚐試整合技術的新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開展新的教學實踐。

第七節科教興國的教育使命

在一個時代的重大轉折點上,中華民族明智地選擇並確立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但在不少幹部和群眾的思想中,始終存在著重科學、輕教育,將科學與教育割裂開來的偏見。究其認識論根源,大多來自其對科學的狹隘理解。這是在落實教育戰略地位時必須糾正的一個重要思想障礙和觀念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