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教育教學理論新思維(9)(2 / 3)

所謂理論創新,是指教師善於從經驗形態躍升,從而突破學科教育或教育基本理論中某一既成框格,構建新的模式,直接和間接地產生顯著的教育效應。簡言之,在現代教育條件下,教育科研能力無疑是一種可以直接轉化的教育生產力,理當內化為教師自我完善、積極適應新角色規範的內在需求-這也是本質上區別於傳統教育,順應新世紀全球教育發展宏觀走勢的一種“現代教育文明”。再次是及時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已使人類步入了信息化時代;而到下個世紀,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網還將給信息高速公路帶來深刻的變化:數據、語言、圖像和文字的數學化將抹去電信、計算機、新聞媒介的界限,將把因特網、萬維網進一步擴大。因此,無論是從信息高速公路還是從未來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網獲取信息,都需要教師對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及相關科技知識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從而熟練地從網絡的各種載體中獲得信息,並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去。

第三,方法維度的角色更新。新世紀教師開啟教育之深邃奧秘,需要以新觀念為主帥、新能力為先鋒、新方法為利器。傳統的講授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常規武器”並毫無使用價值,但應在新觀念指導下注入新內涵;而優秀的教師作為富有個性特點的活生生的實踐者,由於受到自身風格特色、時空條件和生源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教育教學方法必然包含著某些特殊性,且隨教育實踐的發展而呈現動態化趨勢,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去“框定”教師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但是在創新教育主題的統轄下,理當遵循下述方法論原則。首先是教會學習的原則。這裏包括終生學習和創新性學習兩層含義。“一個創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麵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加速更替,傳統學校教育提供的知識結構是遠遠不夠的,故引導學生“要學”顯然比“學好”更重要。隻有這樣,教師才能促進學生終身主動地、堅忍不拔地追求新知,達到個體生命穿越坎坷歲月、可持續發展的崇高目標。

同時,教師還要啟發學生掌握自學的金鑰匙,因為“會學”顯然比“學會”更重要。所謂“會學”,就是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告別維持性學習方式,養成創新學習方法,注重學習的預期性、多元性和開放性,在一種全方位的立體型的學習方式中發展自己的智能。換言之,“會學”的深層次含義不在於教師給學生以“黃金”而是教會他們價值至高的“點金術”。

為此,目前國內外倡導的“問題教育法”、“引導發現法”、“研究發現法”等都足有借鑒和嚐試的價值。其次是發展個性的原則。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從“上課—複習—作業—預習—再上課”這一機械的運用方式中解放出來,大做“減”字文章,即減其作業量,還其思維和想象的廣闊空間,使之有充分的心力和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去謀求獨特的定向的發展。在實施個性化教學方法時,教師要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和標新立異的觀念,而且向學生真摯地證明它們才是從“未知”通向“新的已知”的橋梁。再次是確立新的評估尺度。尤其要革新閹割創新思維的考試方法,給學生創設思想自由馳聘的卷麵世界。這裏回顧一下愛因斯坦的沉痛體驗是不無啟示的,人們為了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有用無用的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考試使我們如此畏縮不前,以致在我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這也適用於以複述為重心、以統一答案為標準的中國式考試。在這種統考模式下,多少寶貴的創新思維被無情的朱筆撻伐,多少英才被死氣沉沉的分數線虐殺啊。因此,我們應當采用具有一定程度開放性、弘揚新智慧的試卷,讓自選師、無標準答案題、即興智能題等都堂而皇之地點有一席之位,並標示出嶄新的評分尺度:題題都答對但毫無新意者隻能得60分,唯有超越其上、頗有創意者方得高分乃至滿分。

總之,隻有教師角色實現了全方位更新,才能以優異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並深入開展蓬勃的創新教育,深層次地開發中國最豐富的智力資源,最終贏得新世紀全球戰略競爭的製高點和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