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教育教學理論新思維(9)(1 / 3)

作為創造力開發者的教師尤其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別才別趣別誌,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長,為發展其心靈世界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而創設必備的教育氛圍,要從根本上改變視循規蹈矩、恭順溫馴者為優秀的保守態度,引導學生高標新異,敢持岐見,培養其思維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撐它的人格獨立性,並高懸“優不優看“創新”來作為人人憧憬與追攀的學習境界。其次是樹立新的師生觀念,即轉變傳統教育中“唯師是從”的專製型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關係。那種在教師心靈深處積澱起來的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觀念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極大地壓抑了學生創性思維的多向發散,堵塞了其回旋噴湧的思辯力。諸如目前課堂上盛行的宣道式的講授法、對學生發言的貶斥性評價、乃至考試中不可有點滴挪移的所謂“標準答案”等等,已淪為教學過程中異化師生關係、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學生鎖鏈。這些必須從教師觀念深處首先得到根本性矯正。

為此,教師要藝術地運用有聲語言和身勢語言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向教師提問、假設和陳述,其中包括雖不成熟完善,卻閃爍著創新思維火花的一得之見;要藝術運用課堂點撥和課堂評價機製,激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的態度對教師作出科學的質疑、批評乃至爭辯,形成師生雙邊心智對流、其樂融融、共享教學民主的現代型“師生場”。這裏我們尤其強調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爭辯,對於發展師生情誼、促進學生人格和智力發育的重大意義。沒有這種爭辯,就沒有給學生提供揭示教師智力運動“犯規”的機遇,就沒有異質的、創新思維的萌芽,就沒有進一步探索並追本溯源的興致和動力。從這層意義上說,課堂內外師生間的智力對抗和思維,恰恰是民主平等之師生關係的合理內核。

第二,能力維度的角色更新。這是教師實施創新教育的能力保障。其實質在於突破“教參—教材—學生”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從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這一戰略高度出發,別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組”教學內容,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去,以獲得教育實踐的新穎性和高效率。這種從傳統教育偏重於知識積累的Teaching(教授)到創新教育注重開發創造力的Education(啟育),勢必要求教師具備獨特的教育創造能力。

首先是設計新穎效果最佳的教育方案的能力。這裏包括確定目標、安排結構、運用方法等一係列環節。教師不僅要胸中有“綱”,而且要目中有“人”,即從所麵對的學生的特定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接受能力,把大綱的共性要求與學生豐富的個性特點有機結合,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教育內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藝術匠心,使“課”真正成為蘊含審美價值、洋溢審美情趣的立體動態的藝術。其中包括主線突出、副線輝映,前有伏筆、後有呼應,潮漲潮落、抑揚頓挫等一係列結構藝術,要求教師將學生、時空、教材三位一體化為活的藝術。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從學生求知創新的促進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場出發,通過引導、點撥、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從內心需求出發忘我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特別是要有意識地留出“時間空白”,讓學生以充分的思考、質疑等自主性活動予以填補,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滿堂灌”現象。

其次是永遠追求新知並不懈從事教育科研的能力。麵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特征,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那種視教師知識儲藏與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量之比為“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奔河: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唯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異之教師,方能培養出善於終身學習的新一代。至於教育科研能力是更為高級的、根源於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它由堅定的科研意識、正確的科研方法與執著的獻身精神結合而成,總體上提升著作為向“教書匠”角色新時代教師的品位與境界。它主要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論創新等能力層級。所謂教育反思,是指教師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作出嚴肅的反觀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一已所短或瑜中之瑕,努力探究補救途徑,也要擅長總結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經驗,從中提煉出某種可供借鑒、蘊含著推廣價值的精華,為模式創新、理論突破夯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