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合課程標準: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麵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相適應,關注學生的差異。
2.教學具有針對性:能針對學生思想實際,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與生動有效的教學方式,比如:一年級剛進學校,安排參觀校園很有針對性。
3.可操作的程度,指教學目標明確、具體。
4.學習環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5.學習資源的處理,指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處理科學,學習活動所需要的相關材料充足,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品德與生活》中的學習資源是多樣、開放的,比如學校中常用的教科書、班隊活動、兒童的經驗、興趣等等,比如兒童家庭社區中的各種物質設施、文化教育機構等,再比如自然界的動植物、山川、自然現象等都可以作為學習內容加以選擇,關鍵是如何處理和利用它們。例如: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設施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利用學校周圍的文化資源建立校外活動基地,教學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參觀、動手操作,社會實踐均可以,不一定非得用於課堂中。
6.學習指導的範圍和有效程度,指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根據學習方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及時采取積極、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語言準確,有激勵性和啟發性。
7.教學過程調控的有效程度,指教師能根據反饋信息對教學過程、難度進行適當調整,合理處理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
8.學生活動中的參與度、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不能光看教者的藝術,更應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即以“學”論“教”: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作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談不上“主體”。評價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淺嚐輒止,還是潛心鑽研,情動辭發?參與的廣度是量,參與的深度是質。因此,學生的參與度不能簡單地量化、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要看人數是否較多,方式是否多樣,時間是否充分,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看學生參與是否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能否發表個人見解,能否按要求傾聽、協作、分享。
9.課堂氣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忽視課堂教學氛圍的評價。
10.目標達成度,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含量,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都必須守住的底線,現在的課堂教學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達成狀態。《品德與生活》課要將新的道德知識點納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係中,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認知,並要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我們應該將課堂教學評價的視點從主要看教師轉向主要看學生,這不僅是視角上的轉移,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
上述所述評價內容主要適用於對日常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評價對象是一節課。其實,新課程改革下的評價體係是多元的,是師生互動的,是由學生、教師、家長、同學、同行共同參與的多元教學評價機製。
課堂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當今家庭、社會評價方式的滯後,給課程改革製造了一個“瓶頸”。在新課程理念的熏陶下,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評價應該摒棄“應試教育”所沿用的隻重視分數的單一性評價。應該著眼於學生的全麵發展,讓我們加強學習的力度,早日打破課程改革的這一個“瓶頸”,努力形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學評價機製。
第四節課堂教學評價舉例
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是教學活動,教學工作的主要形式又是課堂教學,所以研究改革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的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的領導、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所謂物理課堂教學評價,就是從現代教育價值論的角度,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相應的手段,對物理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價值判斷。用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激勵、鑒定作用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各地已逐漸開展。因此,理解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研究課堂評價的標準,掌握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步驟,也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