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鐸在內城,睡夢中被外麵吵雜的聲音驚醒,剛一坐起,親兵跑進來稟報,明軍已進入外城,趙鐸一驚,酒醒了大半,匆匆穿衣出門,看到外麵人馬亂竄,遠處火光衝天,急忙讓一個親兵再去打探情況,傳令緊閉內城城門,又安排另一個親兵傳令讓眾頭領到大廳集結。不一會打探消息的親兵回來稟告,前營副總管“鄂勒善”率眾反叛,向明軍獻出了外城,趙鐸不由氣衝頭頂,頓足大罵。這時李定一已率先到來,得知訊息後,安慰道:“鄂勒善此人並非誠心投靠,非我族類,遲早生變,將軍不必為此小人掛懷,安排守城事宜要緊。”趙鐸無可奈何,咒罵一通作罷。過了一炷香時間,眾頭領才三三兩兩、東倒西歪來到大廳,基本都是宿醉未醒、渾身酒氣,而李定一已同趙鐸分析了當前形勢,做好死守內城的打算。趙鐸看到眾人一個個萎靡不振、神情頹廢,不由皺眉,但又不得不給大家鼓勁,他清清嗓,提高聲音說道:“各位頭領,由於本將不察,奸人鄂勒善通敵向明軍獻出外城,如今內城人馬尚有伍千,糧草可支持數月,無論是守還是突圍,本將當同全軍共進退,請諸位發表高論。”前營總管武華天本在負責外城守衛,但昨天貪杯喝多了就宿在內城小妾房裏,現在外城被攻占,又是其部下“鄂勒善”所獻,其本人難辭其咎,為減輕罪責,搶先發言道:“是攻是守,我武某但憑將軍吩咐,皺皺眉不是好漢。”趙鐸知道武華天確是有些勇力,堪稱其帳下第一猛將,但此人素喜吹牛,視他人為無物。雖然是大話,而此時確需有人站出來說些狠話,且不管是真是假,因此點點頭,讚賞道:“武總管勇氣可嘉,我山寨有此猛將,可保無憂。其他頭領還有何話?”其餘人有隨聲附和的,有默不作聲的,李定一站出來,先向眾位拱拱手,搖著鵝毛扇說道:“趙將軍,諸位頭領,我山寨值此危局,當前除固守之外,別無良策,好在有武總管這等勇將,還有充足的糧草,且內城比外城更為高大堅固,想那明軍外城尚且無法攻破,內城更是望而興歎,我等隻要眾誌成城,上下同心,堅守數十日,等到大雪封山,明軍糧斷兵疲,自然退去,那時再重取外城,恢複我山寨昔日雄風,諸位以為如何?”眾賊首雖然很多仍舊人心惶惶、無所適從,但李定一此番蠱惑之辭倒起到一些效果,尤其像武華天這等頭腦簡單之徒群起響應,紛紛表示願同明軍周旋到底。趙鐸比較滿意,心想這個軍師是大有用處,沒他這張如簧之口,內城失陷恐怕也是旦夕之事。看到人心向穩,趙鐸乘熱打鐵,同李定一布置了守城的各項事宜。
八
明軍占領外城後,指揮使程振輝同蒙巴隆見了麵,對其褒獎一番,並再次承諾會替其開脫前罪,蒙巴隆感激不盡。振輝隨後部署軍隊掃除殘敵,收繳器械,封存物資,布置完畢,來到外城指揮中心,這是由一處大戶人家的院落改建而成。振輝召集眾將在大廳商議攻取內城之策,眾人有主張強攻,有主張掘城,還有主張圍困的,意見各一,莫衷一是,振輝聽完,都覺得不妥,眾人看主將不語,一時陷入沉默。振輝思忖,內城比外城高出一丈,厚近三米,無論進攻還是挖掘,一時都難以奏效,即使可行,也會付出很大傷亡,而圍城更非剿敵初衷,此次進剿利在速戰速決。聽蒙巴隆所言,寨內存糧數千石,可維持上萬人半年之久,且即將大雪封山,長期圍困,勞師靡餉,對我軍弊大於利,要攻破堅城,隻有從大同府中運來大炮、火藥,炸開城牆,方能減少傷亡、盡快破城。拿定主意後,振輝宣布散會,隻告知眾將,本將已有主張,眾人懷著疑惑走出大廳。
賊軍看到明軍隻圍不攻,認為敵軍無計可施,起初還不敢放鬆警惕,過了幾天,逐漸鬆懈,日間城頭上是刀槍林立,嚴陣以待,而晚間則兵丁稀少,疏於防守。十二月九日晨,城頭守衛的賊兵突然發現,一夜之間城下明軍陣地架起了十幾門大炮,黑黝黝的炮口對著城牆,如鋼鐵巨獸般,預示著賊軍末日的到來。城內的匪軍一下炸開了鍋,從上到下無不驚慌失措,人人自危。趙鐸得到稟告後,和李定一等頭領登上城樓觀看對麵明軍的大炮,看完後,全都默默無語,趙鐸陰沉著臉走下城。眾人還沒走下城牆,已聽到震耳欲聾的炮聲,明軍除了重點轟擊城牆外,也有少數炮彈落入城內,不少房屋倒塌燃燒,個別人馬起火在街上翻滾奔跑,這給賊兵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來到議事大廳後,不斷有親兵稟告人員死傷情況,城牆崩塌失火情況,守城兵丁的逃離情況,眾賊麵麵相覷,都望著趙鐸和李定一,趙鐸心中已決定出逃,但當著眾人麵不好說出,他望向李定一,而號稱“智多星”的李軍師此時也張口結舌,想不出任何辦法,但趙鐸開口問了他兩次,無奈之下,他定定神放下扇子,勉強說道:“將軍,此炮乃明朝引進的西洋紅衣大炮,彈丸如碗,裂石碎牆,威力無匹,我山寨即使再堅固也難擋十多門炮的多次轟擊,請將軍早做決斷,山寨已不可守。”趙鐸聞聽,心如死灰,眾頭領也是噤若寒蟬,無心抵抗。趙鐸於是對眾人說道:“想我山寨苦心經營一年有餘,如今終將放棄,趙某也是於心不忍,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山寨舍了可以重建,我等人心不能散,值此危難之際,懇請各位鼓勇而戰,突圍而出,如能殺出重圍,趙某必將和各位攜手重創基業,東山再起。”眾人現在隻想著逃命,有的已打算投降,除了武華天等個別死黨決心跟隨外,趙鐸這番慷慨激昂的言語並沒博得多少人的響應。趙鐸知道此時說什麼也挽回不了人心,於是匆忙安排了從南、東、西三個城門出逃的人員、路線後,眾賊首各自率眾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