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漠北風雲錄(3 / 3)

程振輝正在指揮炮轟,突然得到稟報說賊兵已大開城門,分從三麵突圍。振輝令祁大成、錢濟威、呂楓各率一千人追剿匪軍,自己帶一千多人進城肅清殘敵、清理打掃戰場。趙鐸、武華天、李定一率賊軍主力三千人從東門殺出,齊羽君、孟廷各領一千人分從南門、西門殺出。振輝進城後從俘虜口中得知,賊兵頭領趙鐸率眾三千出逃,擔心追擊的祁大成有失,自己親率七百名精銳前去增援。祁大成帶兵趕往東門,正遇到趙鐸等大隊賊軍出城,大成揮軍攔截,趙鐸命武華天帶一千人抵擋,自己並不停留,和李定一等其餘賊軍繞外城東北而走,大成被武華天攔住廝殺,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兩人圈馬一處,刀槍並舉,酣戰一場。武華天前幾日在城下已見識過祁大成的勇猛,當時心有不服,但今日一接手才知此人端的厲害,一則纏鬥下去未必能贏,二則無心戀戰、突圍要緊,等城中明軍前來支援,想走也不可能了。鬥了三十回合後,手中虛晃一槍,掉頭就跑,大成正殺得興起,好容易遇到個能戰的,哪裏肯舍,拍馬緊追。此時程振輝正領兵趕到,看到敵將逃走,他張弓搭箭,箭如流星,一箭正中後心,武華天死屍滾落馬下。一千賊兵群龍無首,或被殺散,或是請降。振輝和大成合兵一處,繼續追敵。

趙鐸、李定一率兩千賊兵來到外城北門,此門由於靠近十幾丈高的懸崖,所以明軍防守的人不多,賊兵殺死守衛,打開城門,從崖上綴繩而下,趙鐸、李定一不等兩千人全部下完,就隻帶近千人沒命狂奔。程振輝、祁大成趕到外城北門,仍有數百賊眾還未下崖,由於人多繩少,發生了爭執打鬥,眾人推搡擁擠著搶奪繩索,不少賊兵被推擠下崖,發出淒慘的叫聲。明軍的到來更使賊軍瞬間崩潰,而大多數沒下崖的都丟了兵器,舉手投降。振輝留下五百人接收俘虜,和祁大成率其餘明軍下崖追敵。

趙、李二賊一直跑出離城五十裏,來到一處山坡,趙鐸看到天色已晚,而李定一等賊眾也疲憊不堪,明軍一時不會追來,於是決定在坡下休息片刻再走。哪知坐下沒一會,已聽到遠處明軍的喊殺聲,趙鐸等賊兵不得已再次起身奔逃。如此一夜停停走走,始終擺脫不了明軍的追殺,而賊兵也逃散死傷了大半,最後到黎明時,趙鐸、李定一身邊隻有不足五百人,終於支撐不足,趙鐸心知降也必死,於是做舍命一搏。

振輝率一千餘明軍追至一百裏處,看到前麵一處緩坡,坡上有稀疏的林木,卻不見賊人蹤影,心知有詐,故作不知,令前軍繼續鼓噪呐喊追敵,卻放慢腳步,手持盾牌掩護。到了坡低,聽到賊軍一起發喊,從坡頂現身,射下一輪箭雨,明軍早有準備,以盾護首,屈膝半蹲,羽箭過後,明軍傷亡並不多。賊軍箭射完後,在趙鐸的威逼下,鼓勇衝下山坡,殺向明軍。此時,大成令明軍排成兩隊放箭,前隊平射、後隊仰射,衝鋒的賊軍紛紛中箭倒地。剩餘的賊軍衝到坡底時已不足三百,振輝令旗一揮,被明軍霎時剿殺殆盡。趙鐸和李定一並未下坡衝殺,而是從後坡潛逃了,但此等伎倆早被振輝、大成識破,大成命弓箭手施射完後即收起弓箭,拔出刀劍從前山坡底掩向後坡。趙、李二賊帶著四、五十個賊人正從後山奔下,迎頭撞見及時趕到的祁大成,雙方展開混戰,明軍人多體健,而賊兵人少體衰,交鋒不到一刻,賊兵全數授首。頭領趙鐸拚死殺傷了幾個明軍後,被祁大成截住,趙鐸紅著雙眼,挺起長劍連續幾劍刺向祁大成,均被輕鬆擋開,最後一劍劈過去時被大成用刀格飛,在劍還未落下時,趙鐸感覺眼前一花,脖頸一涼,雪光迸現,一刀被刺穿喉嚨。而李定一身邊保護的賊兵被殺後,自己欲自盡,但顫抖的手怎麼也握不住刀,隻得跪地向明軍請降。

祁大成砍下趙鐸的首級,押著李定一向程振輝交令,振輝命左右將狼狽不堪的李定一綁起,其餘繳械的賊眾分別用繩子竄在一起,押解回城。第二日回到城後,振輝得知從內城南門、西門出逃的賊兵也已被剿滅,賊將齊羽君出城即率眾向錢濟威投降,孟廷在外城西門內被呂楓斬殺。至此,明軍剿匪戰鬥結束,為禍大同、宣化府一年多的匪患徹底肅清。

這是年輕的明軍將領指揮使程振輝首次擔任主帥獲得的勝利,而他的異性兄弟明軍百戶祁大成也是首次在戰場上取得斬獲敵軍主將的功勳。雖然這次對壘的敵人並不是以往韃靼部那樣的正規軍隊,但趙鐸所部匪幫的凶殘、強悍程度並不比韃靼軍弱,隻是缺少良好的軍事訓練和陣法演練,紀律性較差,凝聚力不足,而戰鬥力並不弱。因此此次勝利並非僥幸,雖然程振輝在謀略上經驗不足,在戰鬥初期以強攻失利,但能及時糾正,最終以智取勝,這是其軍事生涯上的一個突破,表明其初步具備了一個軍事統帥的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