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中國廣播文藝理論研究縱橫談(4)(1 / 2)

第三,廣播劇結構的研究突破了舊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觀點。於卓的《談廣播劇〈課堂作文〉的結構》一文著重分析了深受中國聽眾歡迎的德國廣播劇《課堂作文》的結構特點。文章指出,此劇的結構特點是幾種方式的交叉運用,其中包含著思考式結構、多人物多層次結構和情緒結構。所謂思考式結構,類似於蒙太奇手法和回憶倒敘方法,但其間又有區別。多人物多層次結構,使全劇構思變得奇中出奇。作品讓聽眾感到,人生的道路上有著一代接一代的探索,一代接一代的重複,這是一個永恒的事實。至於情緒結構,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對比的手法。從整體看,每個人物在畢業作文中對自己未來的設想都洋溢著勃勃朝氣,可是他們(每一個人)後來的經曆中都籠罩著慘淡的氣息。這種結構方式對我國廣播劇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劉雨嵐、朱寶賀的《廣播劇結構形式發展初探》和朱寶賀的《突破舊模式,開拓新結構》,兩篇文章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王雪梅的《心靈的展現———從〈大地震〉談廣播劇的藝術特質》指出,南京台的《大地震》把故事安排到一個特殊的時間、特殊的空間,展現了特殊的人物心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把兩個水火不相容的人物壓縮到一個狹小的空間裏。60多個小時的相伴,60多個小時的交流傾訴,60多個小時的感化,60多個小時的思索,使一個十惡不赦的逃犯道出了一句話:“謝謝你真誠的陪伴,其實你已經拯救了我的靈魂。”人物性格的延伸及其多側麵性展現了廣播劇獨有的藝術魅力。這也是突破了原有結構模式的結果。

第四,厘清我國廣播劇的發展脈絡。這方麵的代表作是王雪梅撰寫的《中國廣播劇曆程概論》。作者把中國廣播劇的發展脈絡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廣播劇發展的初期,即直播時期,時間從1933年至1952年;第二階段,廣播劇走向成熟階段,即錄播時期,時間為1952年至1966年;第三階段,廣播劇的繁榮興旺階段,時間為1976年至今。每個階段的研究內容包含三個方麵:一是作品成績、藝術發展概況;二是事業發展情況;三是理論成果或者說是認識的進展,為今後對廣播劇藝術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五,對廣播劇的觀念、藝術樣式、表現手法展開了比較活躍的研究。對於許多在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有所創新的劇目,理論評論界都給予了注意。劉雨嵐的《關於廣播劇美學的幾點思考》提出:“我們除去要著重塑造人物,展示人的命運,以人物命運緊緊吸引聽眾之外,還應當在藝術表現技巧上下工夫”,“要千方百計地製作出吸引聽眾激發想象的意境”。同時作者進一步指出:“廣播劇要製造意境,需要從兩方麵入手:一是選擇可以產生意境的情節,二是采取可以產生意境的處理手法。”

此時期對同一問題作出研究的還有陸群的《非劇化———廣播劇發展的一種趨勢》等。

第六,對廣播劇藝術構成的各個方麵的理論問題、技巧手法問題,如語言特點、結構特點、配樂藝術、音響藝術等均有所涉獵,並湧現了一批研究成果。宋家玲的《怎樣寫廣播劇》,王瑞棠主編的《廣播編輯學》,張鳳鑄、王雪梅主編的《中國廣播文藝學》等書,均在其廣播劇部分闡述了廣播劇的藝術特質,同時探索了廣播劇對傳統結構的突破:突破之一———結構的“散文化”;突破之二———結構的“心理化”。這在廣播劇理論的探索中,又前進了一步。《漫談廣播連續劇創作》是酈子柏的研究文章。作者認為,“目前廣播連續劇的創作,要把審美視角放在大眾化、普及性及通俗化的基點上,反映現實生活與時代精神,著重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和境遇,描寫平民百姓的心態,並通過新奇曲折、巧妙動聽的故事情節,刻畫出具有真實性格的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是廣播連續劇創作中一直受關注的議題。除此以外,廣播劇理論方麵的著作還有祖文忠的《廣播劇、電視劇概論》、朱寶賀的《廣播劇編劇藝術》和穆罕默德·阿裏·馮富寬的《消失在聲音裏的青春》等。這些著述的共同特點是以具體作品為實例,各自從不同視角論述了廣播劇的本體特性、藝術構架以及它的語言、音響和音樂的審美作用。

《音樂在廣播劇中的作用》是宋鐵錚幾十年實踐的積累,在廣播界有一定的權威性。《廣播劇的空間表現———音樂效果的地位、作用》是周傳基1985年在全國廣播劇音響效果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課題目,他以中外作品中典型的音響事例闡釋了其審美價值,在廣播界有一定的影響。《論廣播劇的製作藝術》是戎雪芬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製作藝術是廣播劇的一種特性,一種質的規定性。製作的基本要求不是對聽覺諸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應是有機的融合。在製作過程中要穩住聲音畫麵,並把其處理得富有動勢,有立體感和層次感,這是廣播劇這種聽覺藝術的要求。同時,作者還進一步指出,聲音畫麵的銜接和轉換要有真實感和新鮮感,並注意把握其節奏和力度。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作品的審美效果。葉詠梅的《用無聲的手托起有聲的世界———評複製合成廣播劇的藝術魅力》,從節目的製作中總結了廣播劇錄製藝術的美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