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中國廣播文藝理論研究縱橫談(4)(2 / 2)

楊樹華的《試論廣播劇音響效果的藝術特性及作用》闡述了音響效果有著描繪客觀環境,反映社會生活,刻畫人物的行為動作,激發聽眾的情感,表現景物的運動狀態,反映時間的變化等多方麵的作用;同時音響效果還有參與承擔劇作結構的功能。該文的寫作特點是,作者的每一個理論觀點,都是從作品的典型實例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很具有說服力。張貽力的《音響設計在聽覺藝術中的特殊效應———淺析廣播劇從〈世紀之聲〉到〈中華之聲〉的音響藝術》,作者從自己的積累中,梳理了音響效果在廣播劇中特有的藝術魅力。《廣播劇音響創作思維》是房大文的作品,文中較全麵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宋鐵錚、胡妙德的《廣播劇的配樂藝術》一文,結合具體實例,闡述了廣播劇的配樂按發音體的聲源及在廣播劇中所起到的實際作用,可分為描繪性音樂、表情性音樂、情節性音樂三大類別。這些闡述對廣播劇中的配樂藝術,無不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986年,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戲劇家曹禺先生撰文《喜聽廣播劇〈陳妙常〉》,發表了他關於廣播劇的重要見解,提出了廣播劇的美學特征,談到了三層意思:其一,廣播劇更像“詩”,更有詩的感情;其二,廣播劇發揮人的想象力,聽眾可以比播出的想得更多,把人的感情引向更深遠的境界;其三,它僅靠聲音滲入人的靈魂,讓人回味,這是關於廣播劇美學特征的很深刻的見解,引起了我國廣播界的重視。

早在1981年,曹禺先生曾為《廣播劇選》作序。他稱廣播劇為“百花園中豔麗的花朵,得到人民群眾的稱讚和喜愛……台詞、音樂、音響效果融為一體,使人神往,耐人回味”。並說“廣播劇的生命,在於它獨特的個性。廣播劇的藝術家們,給聽眾留下了廣闊的天地,使聽眾參與了創作”。曹禺先生還明確指出:“詩有多少意境,廣播劇就有多少意境;詩,魅惑人,廣播劇也魅惑人。”

第七,展現廣播劇的風格。雷國芬的《廣播劇的風格體現》一文在廣播劇的風格體現上談得較為透徹。文章以《嫁給公家人》、《拂曉》和《汽車人》等劇為例,從四個方麵進行了分析:1.修改劇本;2.確定語言的表現方式,這其中包含人物對話和解說:3.確定音樂方案;4.對音響提出具體的要求:(1)找準人物的語言動作;(2)注重生活氣息的渲染,注意立體感和層次感;(3)落實到實處,一絲不苟;(4)抓住機會充分表現時代背景;(5)運用真實素材,增加紀實性。饒津發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簡析廣播劇的地域特色與劇本編輯工作》,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第八,兒童廣播劇引起了理論界的關注。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希望,所以任何媒體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兒童廣播劇在廣播劇領域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所謂兒童廣播劇必須具有兒童的特點。王銳的《童趣,兒童廣播劇的靈魂———淺談導演在兒童廣播劇中的獨特視角》,作者從幾個方麵探討了這一問題:1.心中有對象———兒童,並把兒童分出三個收聽層麵: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不同年齡的兒童,有各自的心理特征和欣賞需求。2.童趣的內涵,要表現兒童天真、甜美、純樸、稚嫩的自然流露。3.童趣在兒童劇結構中的位置和作用。導演要善於把演員、音樂、效果、錄音合成置於營造童趣的構思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王雪梅的《兒童廣播劇審美初探》,從兒童的審美情趣較全麵地闡述了這一問題,理論性較好。

第九,廣播劇的走向與時俱進。王雪梅的新作《新觀念、新視角、新追求———近期廣播劇走向演繹》,以較翔實的資料闡述了這一問題:媒體的絕大部分受眾是普通百姓,尤其是廣播,它的覆蓋麵絕對優勢於電視和平麵媒體。用尋常百姓的視角去揣摸當今社會無疑符合他們的接受心理要求。社會的穩定,家庭的安寧,人與人之間多一些溫暖,少一些欺詐,會給人帶來幸福和愉快的感覺。不少優秀作品走出了自己的新路。以善教人、以善魅人是廣播劇走向的另一特點。善,永遠是藝術的主題,人性的最終追求。善待別人就等於善待自己,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親情、友情、愛情是人生的幸福所在。

隨著人們承受各種壓力的高度運轉,準時收聽廣播連續劇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於是,短劇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人們的生活。短劇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它“滴水藍天”的表現力。聽眾可以在十幾、二十分鍾左右獲得審美愉悅,甚至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高坦的《短劇之美———淺談廣播劇中的短劇》,作者簡明地闡述了短劇的戲、短劇的情、短劇的意、短劇的語言和短劇中的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