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探討了中國主持人的現狀和未來走向。唐大衛的《主持人———格局·現狀》和白謙誠的《節目主持人·曆史的昭示·現狀掃描·未來的走向》,都是力求從宏觀視角,通過對曆史的觀照和對未來的前瞻,探討節目主持人與現代廣播電視的關係,並預測21世紀初葉節目主持人的走向。《播音與主持浮躁心態的表現及其整治》是曾致專論。作者指出主持人的浮躁表現在受眾中已形成不可忽視的負麵影響:1.浮躁的體現。如有聲語言的隨意、濫用,濫用外來詞,模仿港台腔。2.
表現形式的迎合趨附。從語言到語調,什麼時髦說什麼,什麼時髦學什麼。魯迅先生曾指出:“文藝者設法俯就,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於大眾有益的。”3.創作態度是應付敷衍。這可歸為以下幾點:保險腔調,四平八穩;千篇一律,毫無技巧;語言貧乏,胡說八道。如何改變這一現象,作者提出:重視理論業務學習,排除名利享樂幹擾以及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吳鬱的《21世紀主持人的新標高》,是站在兩個世紀的交彙點上,立足回顧與前瞻,明確指出了21世紀節目主持人的新標高:精神的人文化、知識的專業化、能力的職業化、風格的個性化。
除此之外,張鳳鑄的《廣播文藝的形象特征》,闡述了廣播文藝是聽覺的藝術,是想象的藝術。聽覺欣賞是一種積極的認識活動,要用形象思維。想象是人類創作活動的重要因素,它始終伴隨著聽眾的審美過程。以王瑞棠為主編的《廣播編輯學》,其中由王雪梅撰稿的廣播文藝部分,以張鳳鑄、王雪梅為主編的《中國廣播文藝學》,都較全麵而係統地論及了中國文藝廣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廣播文藝學》是研究廣播文藝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著作,並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學問,用以指導廣播文藝實踐。《對廣播文藝走向的思考與聯想》是王雪梅的研究文章。
文中明確指出,廣播文藝的走向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這需要細致入微地探索與研究。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要防止“泡沫文化意識”在中國的滋長與蔓延。“風物長宜放眼量”。世界上往往有許多難題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但如果從長遠觀點去看,不要隻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就可能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並經得起曆史的評判。文藝廣播的走向也應該如此。
《中國廣播文藝廣播劇研究》(上、下卷)是王雪梅幾十年教學、實施與科研的核心所在。此作是對中國廣播文藝第一次進行詳盡的理論闡述與梳理,並對其在日益變幻莫測的大環境下的走向提出自己的思索。
第二節 中國廣播劇理論研究
我國最早的廣播劇誕生在20世紀30年代,僅比世界最早的廣播劇晚產生不到10年。最早的一部廣播劇是《恐怖的回憶》,1933年7月由上海廣播電台播出。
在這8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廣播劇的理論研究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為了敘述的方便,筆者把這個曆程分作三個階段來闡述。
一、廣播劇理論研究的發展初期(1933~1952)
從20世紀40年代起,有了廣播劇的初步研究。值得重視的是,這時的理論認識雖然是剛開始,但卻有一定的深度,理論探索已觸及廣播劇的本質特征問題。這方麵的成績可以做如下的概述:
第一,從觀念上已經提出了廣播劇與舞台劇不同。天津台的《如何導演廣播劇》,明確指出廣播劇是“純聲劇”的概念,提出廣播劇導演必須研究聽眾的聯想作用。導演應當進而分析劇本的聲音,讓自己置身於聽眾的地位來“品辨”聲音。
第二,對廣播劇的創作範圍和時空觀念有了較深入的認識。有文章指出,廣播劇的一個特點就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室”,即可以海闊天空、自由變幻地展現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