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中國廣播文藝理論研究縱橫談(2)(2 / 3)

第二,對綜藝板塊節目審美特性的探索。栗國安的《關於中央台板塊節目特色的思考》和叢林的《試論廣播〈綜合藝術板塊〉節目》較係統地論述了綜藝板塊節目的審美要求。作者從綜合文藝板塊節目的界定、內容、編排、語言和主持幾個方麵,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認識。這些想法和認識都有較實際的指導意義。周華斌的《綜藝節目得失———’96中國廣播獎第三屆文藝獎頒獎會述評》,闡釋了導演在節目之間的組合、穿插、交融、契合章法和功力的重要性。作者特別強調,綜藝節目不能簡單地做成拚盤,要使其成為精品,從節目的策劃、選材、剪裁,到編導、功力、技巧,再到節目的語言、播音、主持,都要講一點章法,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才好。

第三,編播人員的修養是節目成敗的關鍵。曹仁義的《板塊節目對編輯智能結構的要求》,提出“積之愈厚,發之愈佳”的古人為訓的道理。

五、廣播文藝晚會節目研究

對廣播中文藝晚會的研究相對比較晚,並且都是以針對某台晚會的成功與不足闡述自己的理論觀點。主要有以下兩方麵:

第一,突破舊的傳統,建立新的思維。霍有義、王敏、馬彩芬的《〈希望之光〉把我們的心連在一起———春節特別節目〈希望之光〉製作感受》和栗國安的《〈希望之光〉的啟示》等多篇關於《希望之光》的研究文章,都精心探討了它的成功所在———突破舊的樊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創作,是使文藝晚會達到出神入化境地的必然。

《變革晚會模式的一次實踐———’97春節文藝晚會〈春回千萬家〉創作劄記》是楊利明、何曉兵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廣播、電視文藝晚會已經到了一個風格質變的臨界期,任何藝術因結構僵化、陳舊都會導致它的消亡。這台晚會主題的精心選擇、高度集中和有機貫穿而帶來的結構模式的變革,是有別於其他文藝晚會的明顯特征。

第二,確立立意,實現立意。田維賢的研究文字《漫議〈九州春光〉》和熊生民的《立意與特色———〈九州春光〉春節文藝晚會的思考》,都深有體會地詮釋了這台晚會之所以得到群眾好評和領導肯定,是“全民同樂,普天同樂”立意的確立和晚會富有民族特色、形式活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周遊的《〈歡樂共此時〉伴君迎新春》,探討並總結了1993年春節文藝晚會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的契合。

六、廣播文藝節目主持人研究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探索語言交流藝術的重要性。胡源的《和聽眾展開交流》和馮恕的《論節目主持人言語交流藝術》,都是以實際例子分析了主持人和聽眾交流的重要性以及應如何與聽眾展開交流。胡源較早地提出:“從心理學美學角度看,情感交流能夠引起快感。為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藝廣播工作者要注意這個心理學美學問題。”

第二,提出關於主持人特色的研究。朱硯的《關於節目主持人中國特色的思考》和壯春雨的《談節目主持人的“中國特色”》都強調指出,我國節目主持人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要形成自身的“中國特色”,並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是客觀存在,是一個永恒的命題……這是因為:第一,中西文化傳統不同,雖然不斷發生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但終究不會是中西文化合一。第二,中西國情不同。即使實現了孫中山‘世界大同’的理想,國與國的情況也不會一樣。第三,中西民族的生理、心理素質不同。各民族在思維方式、抒情方式、實踐運動方式等方麵的差異,決定各自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不同。”

第三,提高主持人的整體素質是當務之急。生民的《話說節目主持人》和王嘉實的《透過電視看廣播———主持人現象之我見》,探討了主持人對節目應揮灑自如、充滿信心,應給受眾以“真正負責者”的印象。這當然和主持人的素質是分不開的。

《新世紀呼喚學者型主持人》雖是一篇對《焦點訪談》群體主持人的思考的文章,但韓煉所提出的觀點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和實用性。作者認為,當今主持人的素質遠遠未能滿足廣播受眾日益提高的多元思維、審美能力,以及對節目高品位的需求,為此提出自己的觀點:首先,主持人應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要有愛國心、民族性,關注國計民生,尊敬、理解黎民百姓,給他們一定的支持與鼓勵。其次,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識。精品是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對超越的努力和對創新的追求。再次,多元化的深刻思維。受眾真正看重的是主持人的思想是否深刻,因為主持人的思想是主持人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的體現,是主持人功力的綜合體現,而不是靠化妝來得到觀眾的信任,從而樹立明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