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田力的《廣播音樂的發展策略概想》一文認為,“隻有從音樂本體出發建立廣播音樂的發展策略,從音樂與人的本質關係中拓展廣播音樂的天地,才是增強廣播在大眾媒體當中競爭力的根本。”張誌根的《向音樂廣播的縱深開掘———對外文藝廣播的一個嚐試》則是對另一個廣播領域的新探索。安曉宇在《未來廣播音樂節目的幾種形態預測》一文中提出,中國的廣播音樂節目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進入高峰,但在其發展過程中,麵對電視、唱片業、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媒體的衝擊以及聽眾接受方式的變化,廣播音樂自身的權威性正逐漸消解與喪失。對此作者進行了尋找優勢、重塑權威性的思考,從廣播媒體本質、音樂的藝術形態及信息傳播的本質等入手,提出了未來廣播音樂節目的“四化”形態,即音響高質化、音樂背景化、傳播個性化、信息主觀化。
夏楠的文章《創建古典音樂專用頻率的幾點思考》提出了古典音樂節目的時代性,古典音樂節目欄目的設置,古典音樂節目的談話藝術以及古典音樂節目的參與性。在當時,我國隻有一千多家廣播電台,打出音樂專用頻率的已有近20家,但古典音樂頻率的電台隻有上海台一家,所以此文的刊出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同期《中國廣播》還刊載了朱定清的《辦好民族音樂廣播之我見》。民族音樂是一種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文化,如何正確認識民族音樂在廣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向新老聽眾介紹民族音樂,是音樂廣播的從業者亟待解決的課題。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辦好民族音樂廣播的重要性;廣播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方麵的獨特優勢;從業者應努力辦好民族音樂廣播節目。民族音樂的精髓代表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現代音樂展示的則是今日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好的現代音樂一定是繼承了中華民族優良音樂傳統的,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廣播中的戲曲節目研究
戲曲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品種,廣播中的戲曲曾經占據相當的播出比重。學術界對它的研究也是多側麵的。
第一,對戲曲音響的美學作用認識加深。熊生民、孫以森的《談談戲曲廣播中音響的作用》論及了聲音、音響是廣播的生命。隻有充分和恰到好處地運用演員的歌唱、念白以及與此有關的戲曲音樂、鑼鼓和各種音響(如講話、掌聲、喝彩聲等),方能使戲曲廣播節目辦得更豐富多彩。
第二,對戲曲欄目結構和審美研究有所深入。中央台文藝部的《〈空中大舞台〉節目構想》和陳福生的《談談〈空中大舞台〉》,從幾個方麵探索了如何使這檔戲曲節目達到欣賞性、知識性、娛樂性的和諧統一。
第三,對戲曲廣播節目藝術構成的各個方麵的理論問題、技巧手法問題都有進一步的探討。孫以森、熊生民在《論戲曲廣播現代劇目的選擇》一文中指出:“戲曲要擔起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的任務,就必須發展現代戲。這是更直接、更易收到效果的。”同時作者更進一步指出:“現代戲所寫的典型人物,是生活在當代人身邊的人物;所體現的思想,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對人們起著更直接的教育、鼓舞、激勵作用。”周華斌的《當前戲曲專題節目走向》一文結合具體節目闡述了當前戲曲專題應如何寫人,如何記事,如何對節目賞析、賞評。除此之外,還有範純的《談談中央台的戲曲聽眾工作》、景玉光的《搞好戲曲廣播,弘揚民族文化》等等,都對戲曲節目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廣播中的綜藝板塊節目研究
對此節目形式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在理論上的深化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透視《今晚八點半》,思考綜藝節目。熊生民的《〈今晚八點半〉漫筆》是早期的較全麵研究綜藝板塊節目的文章。文章就《今晚八點半》而論及綜藝板塊節目的對象、受眾心理、內容與形式、廣播與電視的位置、主持人的作用、宣傳目的的隱蔽性、聽眾審美情趣的引導以及文藝節目及其機製的相應調整等研究課題。劉誌宏的研究文章《〈今晚八點半〉十年斷想》,是對這檔節目10年工作的總結與審視。這檔節目之所以能成為廣播文藝節目的第一名,文章指出,是因為重視研究了受眾的需求變化、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出新和高質量、高品牌欄目的奉獻。起點定得高,是這檔節目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