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廣播劇(11)(2 / 3)

特裏:在鎮上,住在旅館裏。她已經在那旅館裏住過五天了。我去見過她,瑪利亞伊裏依尼奇娜也去過,可是她誰也不見。賽米揚賽米約諾維奇剛說,他昨天下午在離開這兒二俄裏的田野裏還看見她的。

多恩:是的,我是看見她的。她正朝那麵走,往鎮上去。我跟她打招呼,還問了她為什麼不來看看我們。她說她要來的。

特裏:她不會來的。

【停頓】

特裏:她父親和後娘已經不認她了。他們已經派了人到處守著,連屋子也不讓她走近一步……大夫,做個哲學家,在紙上談談多麼容易,在實際生活裏可又是多麼困難呀!

這三處停頓,以短暫的沉默獲得了語言難以盡述的表達效果。一方麵,它符合人物特裏勃列夫的文人氣質,話語含蓄而力求客觀,雖然心中對寧娜有著強烈的感情,但是在向人介紹她時,卻盡量掩蓋著真實情感,盡量輕描淡寫地表達。另一方麵,也可以讓聽眾通過人物的短暫沉默,擁有了想象的豐富空間,可以悉心感覺和體會劇中人物沒有用明確的言語表露出來的內心情感,仿佛與劇中人同呼吸共命運般貼近。

4.小小潛台詞能述千言萬語

對話中潛台詞的巧妙運用,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廣播劇的人物語言應該在這方麵好好修煉。前蘇聯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為潛台詞下過這樣的定義:“就是角色明顯的、內心感覺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詞字句底下不斷地流動著,隨時都在給予台詞以根據,賦予台詞以生命。”在廣播劇中,潛台詞是指某些人物的情感、想法不方便或是不能直接表露給對方,但是又難以在對方麵前將其壓抑在心中,因而隻能采取真實意思與表麵意思相含混的語言表達方式,顧此而言他,言在此而意在彼。雖然劇中的對方人物對這樣的語言渾然不知其真正涵義之所在、之所指,但是,對於人物的傾訴對象和一直關注劇情發展的旁觀者———聽眾來說,卻是能夠心知肚明的。簡單說來,潛台詞就是劇中人物沒有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的,但是卻能夠被明確感受到的人物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

以古典名著廣播劇《陳妙常》為例,陳妙常在聽了潘相公一曲《鷙朝飛》之後,幾次三番想表明心跡,卻又在潘相公的催促下礙於自己女兒家的顏麵不能表露:潘必正:姑姐,姑姐怎麼含笑不語?

陳妙常:啊?這、這曲子乃是《鷙朝飛》,是歎息孤身無妻的琴曲。潘相公正在年少,怎麼彈這個?

潘必正:實不相瞞,學生潘必正實是未曾娶妻。

陳妙常:這……跟我什麼相幹。

潘必正:妙常姐姐,我沒想到,在這幽靜寶地遇到了姑姐這樣的仙女。我……

陳妙常:潘相公!我心裏……

潘必正:姑姐,你心裏想的我全知道。快請……

陳妙常:啊,我、我想……

潘必正:姑姐,你怎麼想的就怎麼……

陳妙常:我想……哎呀,潘相公,我想天近午夜了,相公該回去了。

潘必正:妙常姐姐,我有句心裏話……

陳妙常:潘相公!觀中清規嚴謹,老觀主不是一再說過嗎?

潘必正:啊,是,是。那麼,就告辭了。姑姐多多保重玉體。

該劇中運用潛台詞更為成功的例子是潘必正被老觀主(也是潘的姑媽)逼迫進京趕考,正發愁沒機會與陳妙常道別,忽然瞥見陳妙常躲在鍾樓之後,於是就假借與姑媽道別之名,實則與陳妙常道別。他的話吞吞吐吐,又常一語雙關,雖然明著聽話的姑媽覺得他語無倫次,但是暗裏聽話的心上人陳妙常卻對此番真情深深明了。

潘必正:啊,姑媽,您在鍾樓這兒停一下,讓我給您行大禮拜別!

潘姑媽:哎呀,這又何必呢?不要這樣多禮啦!

潘必正:不行,不行,姑媽您老人家在上,受我一拜!

潘姑媽:哎呀,看你這是……

潘必正:姑媽,侄兒就要走了,我有千言萬語要對您講……

潘姑媽:噢,有千言萬語。

陳妙常:(獨白)相公,我也有萬語千言……

潘必正:姑媽催侄兒進京赴試,侄兒可不敢不從。隻是和姑……

潘姑媽:啊?

潘必正:噢,和姑媽難舍難分。

潘姑媽:噢,難舍難分。

陳妙常:(獨白)相公,你隻管說話,眼睛別往我這鍾樓上看哪!留神讓老觀主看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