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廣播劇(11)(1 / 3)

3.適當沉默引來回味無窮

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對話過程中的沉默如果運用得當,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國電影理論家李·R.波布克認為,“最後一個聲音元素是無聲。如果用得巧妙,悄無聲息可以比旌鼓齊鳴更有感染力。”貝拉·巴拉茲曾斷言:“廣播劇則根本不能讓我們感到靜的深沉程度,因為當我們的收音機裏悄無聲息時,我們既不能看到無聲的動作,整個演出也就等於中止了。廣播劇的唯一素材是聲音,聲音一旦消失,結果就不是靜,而是什麼也沒有了。”眾多運用甚至擅長以適當的沉默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真實情緒的廣播劇作,都以有力的事實駁斥了巴拉茲的觀點。不過,巴拉茲的觀點也有可資借鑒的地方。那就是廣播劇中的沉默要運用得恰當,而且不能時間過長,違背聽眾的聽覺慣性。否則,人們不僅無法再繼續欣賞劇情,而且還會誤認為電台的播出出現了事故。

廣播劇中適宜的聲音“留白”,可以取得與中國畫中的留白一樣的韻味悠揚、通篇流暢且跌宕起伏的藝術效果。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裏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宗白華也認為:“生動之氣韻籠罩萬物,而空靈無跡;故在畫中為空虛與流動。中國畫最重空白處。如馬遠就因常常隻畫一個角落而得名‘馬一角’,剩下的空白並不添實,是海,是天空,卻不感到空。空白處更有意味。

中國書家也講究布白,要求‘計白當黑’。空白處並非真空,乃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且空而後能簡,簡而練,則理趣橫溢,而脫略形跡。”聲音的留白像中國畫的布白一樣,既簡練、不飾雕琢,且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被戲劇家稱道的“契訶夫式”的停頓,對於廣播劇來說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在契訶夫早期的一個劇本《海鷗》中,這種“契訶夫式”的停頓運用得十分典型。下麵是老醫生多恩和愛慕女演員寧娜的特裏勃列夫之間的一段對話:

特裏:為什麼是熱那亞呢?

多恩:在那兒,街上人來人往的,真太妙啦。黃昏的時候,你從旅館走了出來,整條街上的人擠得個水泄不通。你毫無目的地在人群裏東倒西歪,遊來遊去;你和那些人生活在一塊兒了,在心靈上已經和他們合而為一了,你幾乎可以相信一種所謂世界的靈魂竟是可能的事情,正跟寧娜查列奇娜亞在您的劇本裏所表演的一樣。說起來,寧娜查列奇娜亞現在到底在哪兒?她過得還好嗎?

特裏:也許,還好吧。

多恩:我聽說她過著一種很奇特的生活。到底是怎麼回事?

特裏:說來話長呢,大夫。

多恩:那就長話短說吧。

【停頓】

特裏:她從家裏逃出去,和特利哥林發生了關係。這您是知道的吧?

多恩:知道。

特裏:她生了個孩子,孩子死了,特利哥林厭倦了她。以後,正和可以預料到的那樣,他又跑到他的老關係那邊去了。不過,說老實的,他從來也沒有和他的老關係斷絕過,可是,他這種沒有性格的人,當然新舊關係都是不肯完全脫手的。就我所知道的揣想起來,寧娜的私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失敗。

多恩:在舞台上呢?

特裏:好像,更壞。她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個歇暑地的劇場裏初次登台,以後,就跑外省了。那些時,我一直都注意著她,她走到哪裏,我也追到哪裏。她多半演些大角色,可是,她演得很粗糙,沒有味兒,尖著嗓子叫,動作也有些過火。她有時候叫一聲倒叫得很夠味兒,死也死得很有才氣,可是,那不過是有時候罷了。

多恩:那麼,她到底還有些才氣?

特裏:這倒很難說。大概是有的。我去看過她,可是她不願意見我,旅館裏的傭人也不放我進她房裏去。我了解她的心情,所以也沒有堅持會見。

【停頓】

特裏:我還能給您說些什麼呢?後來,當我回家以後,我也接過她的幾封信。信都寫得很聰明、熱情、有趣。她並沒有訴苦,可是我卻感覺到她是深深不幸的;字裏行間都流露出她的神經是病態的、過度緊張的。她的想象好像也有點兒混亂了。她自己署名“海鷗”。在普希金的《美人魚》裏,那個磨坊主說他自己是隻烏鴉,同樣,寧娜在自己的信裏也總說自己是隻海鷗。她現在就在這兒。

多恩:什麼?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