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性改編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即原作篇幅較長(如中長篇小說),而改編的廣播劇在時長上卻有一定的限製。這時的改編工作主要集中在對原作情節的壓縮、精編上,也就是在保持原作原有神韻、風貌的前提下,對其情節等進行提煉、壓縮、整合,以符合所要改編的廣播劇有限的時長要求。
如廣播單本劇《理發師》,取材於同名中篇小說。原小說內容十分豐富,時間跨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三個曆史時期,展現的是一個普通理發師陸平的人生大起大落、充滿悲歡離合的複雜經曆。如果完整地將小說進行改編,這將是一部4~6集的廣播連續劇。但對編劇的要求是將其改編成一部單本劇,為此編劇對原小說進行了壓縮、精編式的綜合性改編。他將主人公陸平的兩次婚姻合編為一次,將陸平在日軍占領時的諸多事件精編成一場給日軍軍官理發,以他的驚恐之態表現他被戰爭蹂躪的心靈,同時用幾場戲的篇幅將他在國民黨軍隊中的發跡、高升最後變成魔鬼般的“光頭司令”的經曆給予整合濃縮的表現。經過這一番提煉、壓縮、整合的改編,生動地表現了戰爭將一個普通人變成魔鬼的過程。然而,編劇在對前麵的素材進行提煉、壓縮、整合之後,對於陸平在監獄裏進行改造的情節,卻是精雕細琢地予以展現。當他被管教幹部的富有人情的行為教育感化之後,重操舊業,又拿起了理發剪刀。此處情節精雕細琢的表現,凸顯了該劇的主題———共產黨把魔鬼又變成了人。
對於綜合性改編,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改編者的創作不是一種獨立的創作,而是對原作不足部分的補充創作,所以這種創作一定要符合原作的風格,不能脫離原作規定的特定情境、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性格,不能單純從改編者個人的興趣、好惡出發,為創作而創作。否則這樣創作出來的情節、人物以及設定的結構,將與保留的原作部分不相融合,不能構成有機的整體,這樣的改編當然就是不成功的。
在大量的改編實踐中,以忠實性改編和綜合性改編最為常見。
第四節 廣播劇的構成元素
廣播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戲劇。它的特殊就體現在它隻有聲音這一種構成元素,除此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東西。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曹禺曾將廣播劇表述為“僅有聲音而不見形象的戲劇藝術”。無論廣播劇展現的社會舞台多麼廣闊,生活內容多麼豐富,人物關係多麼複雜,它都是通過聲音這一種而且是唯一的元素來表達的。如果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那麼,廣播劇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戲劇,就是一門純聲音的藝術。一般說來,廣播劇的聲音主要是由語言、音響、音樂這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一、廣播劇的語言
在廣播劇中,語言是最重要的構成元素。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在藝術所用的感性材料之中,語言才是唯一的適宜於展示精神的媒介。……戲劇的任務一般是描述如在眼前的人物的動作和情況來供表象的意識觀照,因此它就用劇中人物自己的話語來表達。”高爾基也曾說過:“劇本(悲劇和喜劇)是最難運用的一種文學形式,其所以難,是因為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這些思想雖然是針對戲劇這種藝術形式而言的,但是它們同樣也適用於廣播劇這種特殊形式的戲劇。由於廣播劇較之普通戲劇更依賴於語言等表達方式,因此語言對於廣播劇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廣播劇中的語言,主要包括對話、獨白和旁白、解說這三種形式。
(一)對話
黑格爾對對話的評價很高:“全麵適用的戲劇形式是對話。隻有通過對話,劇中人物才能互相傳達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既談到各自的特殊狀況,也談到各自的情致所依據的實體性因素。這種針鋒相對的鬥爭促使實際動作向前發展。”在廣播劇中,對話同樣也是最常見的語言形式。廣播劇的對話是指廣播劇中兩人或兩人以上的交談語言。因為廣播劇這種特殊的戲劇形式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所以廣播劇對人物的對話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這同時也是廣播劇中人物對話所呈現出的獨特之處。
1.對話中每個人物的語言必須極具個性特征
人物語言所具有的個性特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性格”。隻有個性化的語言,才能夠真實展現人物與眾不同的興趣愛好、生活圈子、為人處世態度及思想內涵等。黑格爾認為:“比情境、情況這些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生動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