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關於“孔雀東南飛”的思考(1 / 1)

目前,蘇北教師流失,已經成為一股擋不住的潮,據報道,有的縣市流失高達近百人。這對教育薄弱的蘇北地區無疑是雪上加霜。當然,“孔雀”也不隻是“往南飛”,也有個別“往北飛”。

應當說,人才流動是正常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按照市場需要對人才資源進行配置,對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是必要的。但是人才流動不能無序,不能無規範。如果任其發展,損失方得不到補償,這無疑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流失,也將進一步加劇教育的不平衡。

名校不僅在於學校的占地大、樓層高,更在於名師的名氣大、數量多。教師特別是骨幹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根本,隻有留住他們才能留住希望,否則成熟一個流失一個,成熟一批流失一批,“本”都丟了,誰來挑起發展學校的大梁?

作為學校怎樣才能留得住骨幹教師呢?筆者經過思索建議如下:

第一,感情留人。“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他們“東南飛”,是為了尋找人生的希望和教育的理想;他們“徘徊”,是因為心中有縷割舍不掉的“鄉情”和“牽掛”——畢竟是那塊土地孕育了他們,畢竟是青春之暮,畢竟踏上的可能是一條不歸路埃教師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弱勢群體,作為文化人,他們又顯得特別自尊,因此他們更需要來自領導的人文關懷。而在蘇北地區,有些領導太把“官”當“官”做了,結果,“官氣”重了,“書卷氣”少了,用人或處事,更多的是從“圈子”出發,考慮“關係”親疏,學校缺少應有的學術和文化氛圍,麵對即將淪為簡單勞動力且勞動價值得不到承認的尷尬局麵,許多教師不甘寂寞,紛紛衝破當地舊教育體製的藩籬,南下尋找他們心中“解放區的天”。如果領導們能夠處處關心教職工,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多多地解決實際困難,他們“東南飛”的態度也許就沒有這麼堅決了,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建國初期,物質生活那麼貧乏,不是有許多海外的華人專家、學者紛紛衝破各種阻撓回到祖國的懷抱了嗎?他們能夠舍棄優裕的海外物質生活,不就是憑著一腔強烈的愛國熱情?!

第二,事業留人。教師,他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他們,特別是他們中的優秀骨幹分子,都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都有著成為名師甚至教育家的衝動和夢想。因此作為校領導就應該保護、鼓勵這種積極性,盡量采取種種措施使他們脫穎而出,圓他們心中的夢想。然而有的學校的領導卻將一些教師的積極向上的做法視為異端。比如有的校領導將教師寫教學論文跟教學工作對立起來,認為隻要把書教好了就行了,還花什麼時間和精力寫什麼文章?有的校領導竟對一些已經取得傑出成績和很高榮譽的教師進行如此勸導:人生到此,就不要再有什麼想法了……在這樣的環境裏,有些教師就感到了迷惘,看不到希望,索性“東南飛”了。然而在人心思走的今天,蘇北地區的盱眙中學的教師卻人心穩定,樂不思遷。他們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事業留人。比如他們經縣委組織部特批,大膽地將“教研組”改為“教研室”。雖然隻是改了一個字,卻將近20名優秀骨幹教師推上了學校中層幹部崗位。他們不僅有職,而且有權——選拔、聘用任課教師,製定學科教學計劃,聽課、評課等;有名——受到社會尊重;有利——享受中層幹部津貼。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教育教學上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法、各種手段、各種場合,適時、適當給予物質和精神的獎勵,教師們普遍有一種成就感,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提高。

第三,待遇留人。解放前,一個大學教師拿200塊大洋,就可以養活一家幾十口人,可以住洋房用小車。更重要的是,有了足夠的經濟收入,就有了蔑視金錢和權貴的資本和勇氣,從而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了。而目前,還有不少地區存在任意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有的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任意克扣工資現象(有的攤到教師頭上的集資、捐款每年高達2000元左右)。安居才能樂業,教師也是人,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同樣也需要發展,教師不應該成為貧窮苦難的代名詞。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麼,讓優秀教師過上優質生活,是不是也應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舉措呢?沭陽縣中擬試行“首席教師製度”,優秀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年工資、獎金總額將首次達到30000元;洪澤縣首先在重點中學教師中開展評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教師”活動,獲得此項榮譽稱號的中青年骨幹教師每人每月將獲得400元的崗位津貼……在“吃飯”與“建設”的問題上也要弄清孰先孰後、孰主孰次、孰輕孰重。現在有些學校不惜耗資數千萬甚至上億元進行“大躍進”式的發展。蘇北大部分的縣財政連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基本上全靠學校貸款解決。這樣,教學樓一幢幢樹起來了,學校也一天天美起來了,但教師希望的大廈卻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