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孤獨心理的改善需要各個方麵的努力。對於教師來說,則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創造融洽的心理氛圍。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進一步將自我認識和協調的能力提高上去。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相伴性是一種精神需求,它可以給人以安穩的感覺、依賴的感覺和競爭的感覺。倘若一個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跟其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他也沒有什麼親朋好友,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怪異,精神上也時常會感到苦悶和壓抑。在現代這個鋼筋水泥包裹著的社會裏,人們的心靈空間好像是變得越來越狹小。孤獨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流行。家庭模式日趨縮小,血緣關係的傳統親情雖然還存在著,但人與人之間,即使是親人之間的交往也已淡如水。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之間的聯係也變得更加緊密了。遠隔萬裏重洋,仍能溝通無間。是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實際距離的確是縮短了。但另一方麵,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在現代城市中,即便是鄰居之間相互不知道對方姓名的事早已不會令人感到驚奇了。尤其是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多數獨生子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感情脆弱,獨立性弱。尤其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單親家庭數量的增加,使越來越多的孩子缺少親情,缺乏關愛,缺乏溫暖,孤獨之情便油然而生。
改善中小學生的孤獨心理需要各個方麵的共同努力。對於教師來說,則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創造融洽的心理氛圍。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調控能力。學校應當加強德育教育的工作,加強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們能夠樹立一個遠大的奮鬥目標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同時還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課外活動的質量。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努力:
(1)給予讚美和賞識,使他們積極投身和融入班集體之中
教師要鼓勵那些孤獨的學生積極地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或者是課外的體育活動,並且教師要根據學生們的特長,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勝利,讓他們得到一種成就感,增強學生們的信心。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給孤獨內向的學生,安排一個活潑開朗、樂於助人的同桌。利用同桌的外向、開朗來積極地感染和引導他逐漸活潑起來。同時,教師也要號召同學們之間相互幫助,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活潑健康的良好班風,讓相互團結幫助、積極樂觀的氛圍感染和改變他。
尤其要注意的是,對於性格孤僻的學生,絕不能在一些公共場合對他進行說教。因為這樣可能會造成誤解,他們或許會認為是老師故意讓他在公眾麵前丟人現眼,有時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效果,進一步加劇了其孤僻的心理。對於很多孤獨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的外表看起來冷漠無情,一副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但實際上,這些學生的內心比任何學生都更火熱,他們更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