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們的教師有沒有想過,當我們在強調孩子聽話、順從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泯滅了孩子們愛動、好奇、勇敢及冒險的天性,而這些正是現代社會中急需具備的素質,它們是創新的真正源泉。
我們的教育傳統,曆來是以“聽話”與否作為評價孩子的一個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那些聽話的孩子就是我們眼裏的好孩子和好學生,而不聽話的就是壞孩子和壞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教師麵前,隻須絕對“聽話”,而無須“對話”交流。原因是幾乎在每一個成年人的觀念中,總會或多或少地存有這樣的一種看法:孩子是受教育的對象,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應當是由成人來決定和安排的。並且在成年人心中似乎已經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隻要孩子懂得聽話了,那這個孩子就是個好孩子,也是教育取得了最大成功。這種觀念被一代一代的人傳了下去。家長喜歡聽話、順從的子女;教師通常會對那些百依百順、亦步亦趨跟著教師走的學生表示出極大的喜歡,也會對課堂上的鴉雀無聲和坐姿劃一感到很滿意。正如魯迅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予以深刻揭示的:“中國的一般趨勢,卻隻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麵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是好孩子……而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麵……凡屬於‘動’的,那就免不了有人搖頭了。”按這樣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半是循規蹈矩、缺乏生氣、死讀書的書呆子。我不知道教師們是否想過,當我們在一味地要求孩子要聽話、順從我們的時候,同時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將孩子們天性中的好動、好奇和勇敢冒險的天性泯滅了,恰恰這些也正是現代社會當中急需具備的一些素質,這些素質正是創新的真正源泉所在。
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這種傳統的接受式教育確實培養了孩子“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範行為等方麵,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我們也一定要看到,這種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教育方式也是對人作為主體對客觀存在能動認識的巨大潛能的一種否定,它不僅僅是對孩子開闊視野、拓展思路的一種妨礙,並且也是對人類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無情的扼殺。更有甚者,這種陳舊觀念的後果是以犧牲孩子個性和人格的正常發揮、發展為代價的,是非常不利於各種奇才的培養和成長的。這種教育從喪失孩子的心靈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告終。雖然孩子擁有了一個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卻同時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權和自由,他們被“聽話”之類的告誡壓製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我們幾乎看不到他們處於自由的狀態之中,他們原本的知趣、愛好、個性、創新的精神機會被剝奪得一無所有,他們的臉上總是會表現出一些身不由己的痛苦表情。一個個本來各具潛質的主體,統統被磨煉成了一個規格的標準“板鴨”。這樣做根本就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活力的人來看待,是對孩子的極端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