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上課時需要做到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形動”,即千方百計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第二境界是“心動”,即用自己的真情打動學生,刻意創設特定的課堂情感氛圍;第三境界是“神動”,即把自己的領悟變成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樂於育人

樂於育人指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和發展技能,而且熱心於引導學生做人和明事理,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樂於育人的教師不僅善於傳授知識和發展技能,而且熱心於抓住課堂內外的一切教育契機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啟迪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增進他們人生的智慧。當然,這種對學生的精神與人格的引導不是一種外在的刻意灌輸,而是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平等交往的結果,是教師教育智慧與教育真情的自然表達。

樂於和學生交往

學校不僅是知識的樂園,更是生命的樂園,是師生交往、共同生活的樂園。師生交往不僅是教育教學方麵的交往,在教學以外的時間裏,在生活上也需要教師擴大與學生的交往,而不是來去匆匆,上完課就對學生不聞不問。“隻有在學生知道你關心他們時,他們才會關注到你的學問”。擴大師生交流,可以增進師生情感,有利於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更好地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他們成為真正的朋友,從而實現現代型的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人格共同發展。師生交往的途徑非常廣泛。下課時觀察一下學生們在玩什麼。我們可以抽個空和學生一起跳繩,打球,切磋球藝;可以和學生一起共進午餐;一起探討漫畫,某部小說,某部新上映的電影;甚至可以用QQ 或MSN 和學生一起在網上聊天。

樂於和同事、家長進行交流合作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一個人的成長乃是多種影響相互協調的結果。樂於和同事、學生家長、相關的社會人員交往,不僅可以擴大教師的教育視野,增進教育合力,而且可以在互動溝通中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改善教育的效果。

樂於學習、反思和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今天當教師,需要我們樂於學習、反思和研究。

教師在學習時,“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使自己的眼光超出‘利益’之彈的射程,超出‘匠’的局限,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在為學生打造高考敲門磚的同時,也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修正,從而不斷提高其教學效能的過程。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是一個長效性的事業,它需要教師有足夠的遠見卓識。很多教師強調,要把快樂建立在孩子的進步之上。問題在於,孩子的進步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對孩子的幫助和影響,也許要等到幾年或十幾年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常常因為等待時間太長,我們痛苦焦慮,或因失去等待的耐心,而做出一些讓人不快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我們隻有立足於一點一滴對學生生命世界的嗬護,對教育事件的細微意義的關注,創造日常教育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用心享受教育

一個用心去從事教育的教師是甘於奉獻的,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麵。甘於奉獻的教師,心中往往“隻是為了學生而活著,他認為他自己無足輕重,隻要學生幸福,寧肯做牛做馬。但是使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盡管他是無私的,他卻並不幸福”。這樣的教師還不算是真正樂業的教師。真正樂業的教師還應當心中裝著自我,自覺享受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