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師如何樂業
樂業不是一種規定,而是一種修養,一種紮根教師職業、用心從事教師職業,並且懂得創造、欣賞教師職業、感受教師職業歡樂的積極的生命狀態。
教師的樂業,既有賴於合理的物質回報、和諧的社會環境,更取決於教師自身的努力。我們能否真正找到教師職業的內在樂趣,關鍵在於教師的內在素養。
用心理解教育
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一文中說:“凡職業皆是有趣味的,隻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發生。為什麼呢?因為凡一件職業,皆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具體到教育,指教師應當用心去理解教育、感受教育,從中發現教育的趣味。
用心理解教育,除能使教師發現教育的親切外,還能使教師在“覺解”狀態下理解教育的意義,使自身生命的意義與教育活動的意義相互關涉,從而提升教師職業活動的質量和境界。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麵理解教育。一是從細微處著眼理解教育。具體體現在如何看待學生的每一個微小進步,如何理解教育教學中發生的具體教育現象和事件。在這種理解中,教師應當將教育活動本身當做一種鮮活的生活體驗,經常進行內省和反思。例如通過撰寫教育隨筆、教育敘事,加深對教育活動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對教育作宏觀的、整體的把握。具體指教師應當用教育哲學的思維來理解教育目的、教育價值、學生觀、教師觀、課程問題、教學問題……以此超越庸常的事務和具體的教育行為、教育事件,理解到超出具體行為和事件本身的更深遠的意義。
三是用發展和聯係的觀點來理解教育。用發展的觀點理解教育,是指應當及時關注和了解社會的發展動態、教育的發展動態,不斷更新觀念,調整對教育活動的理解。用聯係的觀點理解教育,是指即便是普通教師,也應從整個學校的辦學理念、整個城市和國家的教育發展規劃出發來思考教育,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
對教育的理解有三重境界:用心理解教育,首要的在於“明事理”意義上的理解教育,獲得對教育的知識性認識,這是理解教育的第一重境界。
用心理解教育,還在於超越對教育的知識性認識,獲得對教育意義的把握,這是理解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所謂對教育意義的把握,是指不僅知曉和明了“教育是什麼”(對教育的知識性把握),“怎樣從事教育”(對教育的技能性把握),還懂得“為什麼從事教育”,教育對社會、他人、自身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理解教育的第三重境界,在於用心靈和情感去感受教育,獲得對教育的情感認同。也即把對教育的知識性了解和意義把握內化到教師自身的情感體係和個性當中,成為主體自身價值、態度、信念的一部分,獲得對教育的情感認同。惟其如此,教師的師德實踐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自覺自願,成為一種幸福體驗。也隻有如此,教師個體在追尋教育的職業價值和意義時,才能將其與自身內在的生命價值相統一。
用心從事教育
法國作家紀德說:“獲得幸福的秘訣,並不在為了追求快樂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尋出快樂。”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就應全力以赴,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責任感,用心從事教育,主動地去創造、提升教育實踐的豐富性,在用心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教育實踐的樂趣。
樂於教學
樂於教學指教師認真做好備、教、批、改、輔等常規教學工作,這種認真不是出於一種外在規範的驅動,即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和履行某種職責,盡管一絲不苟;也不是為了某種功利;更不是機械地投入,而是發自內心,在教學過程中飽含熱情和誌趣。隻有這樣,教師才可能在每個教育環節當中,都充滿著對學生、對人的真實而鮮活的關懷與期待。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用心投入,做到三精:精讀教材,精選教法,精心研究學生。隻有用心投入,教師才能將教材變成其內在素質,他所傳授的知識才會充滿生命和意義,才能點燃學生內心深處的熱情和渴望,並喚醒他們對自然、人類、社會、人生和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