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

從教師的工作特征來看,教師的工作是為了人,並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對人的發展產生整體而積極影響的工作。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前後連續的過程,是多方麵教育影響的結果。這一艱巨的任務不是哪一位教師所能獨立完成的,而更多的是依賴於全體教師的協作努力。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都應當是學校教育整體中的一部分,彼此相依,彼此滲透。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統一,才能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形成育人合力,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促進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如果教師間的人際關係緊張、對立,各行其是,就會破壞教育工作的統一性,同時對學生要求的不一致,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教育教學質量的下降。

從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來看,教師間的團結合作作為一種道德品質,對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的品質的培養具有直接的示範作用。教師如何對待同事、集體和社會,都耳濡目染地影響著學生,學生會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以同樣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人際關係和利益關係。特別是在當前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意識的背景下,教師的團結合作精神更具有特別的示範作用。因此,學校裏教師之間團結合作的氛圍,是更具有教育價值的教育因素:能為學生形成堅強團結的集體樹立榜樣,為學生與他人開展有效的合作,為學生融入社會和集體提供榜樣。

增進職業人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本質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和諧與自然的學校環境和氛圍能極大地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在其中,教師能擁有彰顯個人價值和獨特性的機會,追求個人的卓異生活;在其中,教師能體驗到安定與舒適,從而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教師在職業中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方麵的滿足,更有精神生活的充實。而精神生活的充實既來源於個人在工作中所獲得的成功感,也來源於周圍世界關係(主要是生活和工作場所)的融洽與和諧。真正的教師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進職業生活中,並從職業中得到快樂和發展的人。

教育是一項需要開放合作、交流溝通的複雜的實踐活動,每位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也離不開同事間取長補短的學習與借鑒。如果教師賴以生存的日常工作場所充斥著虛偽、淡漠的人際關係,教師之間各行其是,相互封閉,教師便失去了詩意的存在狀態,感受不到身心的快樂和幸福,由此對職業場所會產生一種厭倦感和冷淡感,對工作也失去了熱情。當教師把學校隻當做謀求生存的場所,而得不到內心的自然與和諧時,他們把自己也塑造成了一台機器,隻知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機械地重複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他們的生命內涵日益貧乏,生存品質日益下降,不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職業幸福的可能。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高,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當教師在工作中經常體驗到的是憤怒、疏離、寂寞和孤獨的感覺,矛盾重重,衝突不斷時,我們又怎麼能期望他們能培養出健康、幸福、和諧的學生呢?

教師,需要誌同道合的同事、情趣相投的朋友。教育,需要教師間緊密的團結、無間的合作。當教師間能真誠地團結合作時,生活於其中的教師就能有品位地生活、充滿詩意地工作、極具活力地成長,教育就能挖掘出巨大的潛力,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提升學校整體的教育智慧

梁啟超曾這樣說,“趣味好比放電,越摩擦越出”,“僅靠我本身和學問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時會停擺,發電力便弱了。所以常常仰賴別人幫助。一個人總要有幾位共事的朋友,同時還要有幾位共學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來扶持我的職業,共學的朋友用來摩擦我的趣味。這類朋友,能夠和我同嗜好一種學問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夥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隻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塊或常常通信,但不知不覺把彼此的趣味都摩擦來了。得著一兩位這種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隻要你肯找,斷不會找不出來”。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正是教師之間相互摩擦放電的最好形式。

教師在孤立中就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成長,更談不上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研究表明,學校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於教師專業成長的合作關係的有無;教師專業成長的決定性因素也在於校內教師合作關係的有無。隻有充分發揮了教師集體的協作精神,才能優化教育人際關係,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在一個開放、合作的教育環境中,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優秀教師對其他教師進行指導,講述其教育心得,其經驗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教學經驗相對不足的年輕教師虛心請教,並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逐步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教師。這樣教師個體才能更快、更好、更全麵地發展,學校的整體教育智慧才能得以提高。團結協作可以創造這樣一種局麵:擁有不同天賦、才能和思想的獨特的教師個體,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建立一個博大、精彩的教育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