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眾多的槽齒龍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走著不同的生活道路。
它們的家族各自分道揚鑣,曆經幾千萬年,進化得誰也認不得誰了。其中兩支上了天:一支是“翼龍”,一支便是“始祖鳥”。
自從有了翼龍和始祖鳥,天空便開始熱鬧起來。又經過了漫長的幾千萬年,翼龍被大自然淘汰了,廣闊的藍天,便成了鳥兒的天下。那時的鳥,嘴已變得又光又硬,沒了牙齒;翅膀上的爪子和屁股後頭那條長尾巴也扔掉了;身體的內部結構,完全適應了飛行生活。
我國最珍貴的十種鳥
中國共有鳥類1170種,占世界總數的13%,其中最珍貴的有10種:丹頂鶴亦稱“仙鶴”。在我國黑龍江省嫩江中、下遊的沼澤地區營巢繁殖。冬天遷居江蘇鹽城一帶越冬。體羽主要為白色,喉頸部暗褐色,頭頂皮膚裸露,呈朱紅色。壽命較長,可活50至60年。
黑頸鶴繁殖在青海和四川西部的高山草甸,高原湖泊邊及湖中島上沼澤地。頭、頸及飛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體羽灰白色,外觀黑白分明,易於識別。
褐馬雞產於我國華北及西北地區。體羽大部分黑褐色,頦和上喉及耳羽白色,並向頭後延長,形成角狀。清朝武官的“冠飾”就是用褐馬雞的中央尾羽製成的。
黃腹角雉是我國特產珍禽。黃腹角雉求偶時雄鳥麵向雌鳥,頭側的藍色肉角伸出,喉下甩出扇狀的肉裙,其色彩十分豔麗。這種角雉膽怯易驚,不易飼養和繁殖。
綠尾虹雉亦稱“貝母雞”。我國特產雉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鳥的羽毛極為豔麗。冠羽紫色,尾呈綠色帶白斑,全身羽毛呈金屬光澤。
白冠長尾雉我國的特產,這種鳥飛翔速度快,它的長尾羽常用於製作戲劇舞台演員用的長尾“冠飾”。
藍鷳產於我國台灣省的山地密林中,該鳥羽冠和背部白色,其餘部分大多呈黑色而閃爍藍色輝光,當地人常用雄鳥的尾羽作帽飾。目前藍鷳瀕臨滅絕。
金雞亦稱“錦雞”,“紅腹錦雞”,產於我國中部和西部的山地叢林中。頭部金黃色絲狀羽冠,散覆頸上,後頸圍生金棕色扇狀羽,形如披肩。該鳥求偶時,雄鳥間有殘酷的爭鬥現象。
銅雞亦稱“白腹錦雞”。產於我國西南部及緬甸北部山區。頭頂、背、胸等部的羽毛均為金屬翠綠色,枕冠紫紅,披肩白色而具黑色羽緣,尾羽修長。飛翔能力比金雞強。
雙角犀鳥亦稱“大犀鳥”,產於我國雲南及亞洲南部。在樹洞中築巢。育雛期間,雌鳥留在巢內,巢隻開一個小洞,雄犀鳥通過小洞把食物喂給雌犀鳥,雌犀鳥專致護養幼鳥。
“東方寶石”——朱鹮
朱鹮,是當今世界上最瀕危、珍貴的鳥類。1960年被列為“國際保護鳥”,屬我國一類保護動物。當今世界僅殘存50餘隻,比大熊貓還少。
朱鹮也稱朱鷺,俗稱紅鶴,是亞洲地區特有的一種美麗的涉禽。朱鹮除嘴端、裸露的頭部和腳呈桔紅色外,身體羽毛基本為粉白色,翱翔在天空時,翅膀上朱紅色羽軸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漂亮,宛如青山綠水中的一顆“紅寶石”,故有“東方寶石”的美稱。自然界中的朱鹮與人類很“友好”,人們把朱鹮看成“吉祥鳥”。
朱鹮喜歡棲息、築巢於寧靜的高大樹上,涉行於未被汙染的溪水、秧田之中,覓食小魚、田螺和水生昆蟲。19世紀以前,朱鹮曾經比較廣泛地分布在中國東半部及朝鮮和日本,但近幾十年來數量急劇減少:日本到1992年7月,僅剩2隻;朝鮮已無野生報道;我國直到1958年,在甘肅、江蘇和陝西等省可采到標本,60年代後銷聲匿跡,到了1981年才在陝西洋縣重新發現。
國家林業部為拯救這一珍稀鳥類,投資興建一個野外朱鹮飼養場,為朱鹮生存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此外,在北京動物園建立了“朱鹮養殖中心”,進行人工飼養和繁殖朱鵑的工作。
經過“養殖中心”全體人員7年的艱苦努力,深入研究,不但所有6隻朱鹮均健康成長,於1989年孵出世界第一隻朱鹮人工雛鳥。1990年育成一隻。
1992年又有3隻人工繁殖的朱鹮幼鳥出世起飛!這些可喜成果,是對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重大貢獻,也是中國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