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珍稀的動物(4)(3 / 3)

為了研究和保證朱鹮這個稀有種的繼續存在,1985年6月,中日兩國達成協議,讓生活在北京動物園裏的第一隻朱“華華”,帶著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科研任務,東渡日本“成親”。

中國林業部代表團,於1994年6月7日與日本環境廳官員就中日保護世界最瀕危的鳥類之一朱鹮合作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為了支持日方開展保護朱鹮的人工繁殖研究,在需要合作期間,中方出借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所管理的一對健康、有繁殖能力的朱鹮給日方,用於合作繁殖研究,借期不超過3年。

“仙禽”——丹頂鶴

丹頂鶴體態透逸,雍容華貴,性情幽嫻,經常昂首闊步,顯出一副既嬌矜又瀟灑的神氣,所以它在我國曆史上被視為仙禽。

在世界上幾千種鳥類中,隻有鶴類才屬於“雍容華貴”之列,而丹頂鶴又是其中之最。它站在那裏,身高腿長,體羽主要為白色,喉、頰和頸部暗褐色,尾部覆有漆黑的飛羽,頭頂上戴著鮮紅的肉冠,確實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它也正是由於頭頂戴著鮮紅的肉冠,而得名為“丹頂鶴”。

丹頂鶴翅膀很大,飛翔力強,常3-5隻小群排成“V”或“一”字形飛行。在飛行時,頭、頸、足都是伸直的,前後相稱,飄飄然姿態極其秀美。

丹頂鶴的脖子很長,它的氣管更長,而且還盤曲於胸骨之間,好像喇叭一樣,因此,它的鳴聲特別洪亮。

丹頂鶴繁殖於東北亞。我國東北地區是它的大本營,絕大多數集中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東南部的紮龍和三江平原中部。

此外,還有吉林省的白城地區。它們棲息在這些地區的沼澤地或沿海淺灘地帶,用長嘴索取魚、蟲、蝦、蟹等,有時還吃嫩草、穀物等。

每年早春,北國積雪尚未全消的時候,丹頂鶴就已從溫暖的南方飛來了。它屬於永久性配偶,一雌一雄回到繁殖地後,便著手選擇巢區,以水草的莖、葉和蘆葦等物築巢。每窩一般產卵兩枚,孵化期為31-33天。幼鶴是早成鳥,出殼後不幾天就能自行取食,在淺水草中尋找植物、小昆蟲和小魚等為食。

到了10月上旬,北國已是秋風蕭瑟,此時幼鶴也已長大,丹頂鶴就一家一家開始離開它們的故鄉,進行一年一度的南遷越冬了。

目前,江蘇省鹽城灘塗珍禽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海塗型珍禽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又瀕臨海洋,人煙稀少,安全寧靜,已成為丹頂鶴等珍禽避寒的最佳地區。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當秋風送爽時,丹頂鶴就從黑龍江等省區飛到這裏安家落戶,避寒越冬,待到來年清明前後,再展翅北歸。

現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紮龍丹頂鶴自然保護區,不僅千方百計保護丹頂鶴這一珍貴鳥類,而且還對幼鶴進行人工馴化,設法變野生禽為家禽,變候鳥為留鳥。多年來,已在那裏馴養了數十隻丹頂鶴,並將其中的一部分送往國內外動物園。除了中國動物園之外,1980年世界上共有20家動物園有丹頂鶴,其總數共有75隻。因此,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的動物園裏,它也算得上是一種珍稀鳥類。

拚死爭鬥的褐馬雞

褐馬雞體大如雞,通體濃褐色,頭和頸部灰黑色,額和角狀耳羽簇白,腰及尾羽基部為白色,頭側赤紅,嘴粉紅色,尾羽翹起,羽支大都披散下垂,形像馬鬃,因而獲褐馬雞這一美名。這種雞性強好鬥,不畏強暴,它敢於和狐狸、金雕抗爭,即使羽毛全被金雕啄光,還要拚搏。因此,人們把它看作頑強的象征。相傳,古代武士頭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馬雞的尾羽,意在激勵自己發揚頑強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

褐馬雞曾廣泛分布於中華大地,過去由於群眾不知道褐馬雞的珍貴,亂捕濫獵,殺雞毀蛋現象嚴重,加上猛禽、野獸的傷害,褐馬雞如今隻分布在山西呂梁山主要森林地帶,以及河北小五台和北京門頭溝等地。瀕於滅絕。

為了保護褐馬雞這一我國特有的雉類,國家已把它列為一類保護動物,並在山西它的集中分布地,設立了蕂泉溝自然保護區和蘆芽山自然保護區,來保護和發展褐馬雞。據調查,目前整個呂梁山區共有褐馬雞5000餘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