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身的顏色是白色微綠而頗光潔的。前胸部背麵有個褐色微紅的眼狀斑。腹部第二節背麵有一對內黃外黑的半月形斑,最為顯著。第五節背上也有一對半月形斑,但是形狀較小而不顯著。有一種蠶純白而無斑,俗稱玉蠶。更有一種全身有紅黃藍黑的條紋,異常美麗,俗稱花蠶。大概蠶在野生時代本來有這種美麗的色彩,無色的蠶還是人類飼養以後產生的。所以花蠶身體比較強健,吐的絲比較粗硬,現在飼養花蠶的已經不多了。
蠶的頭部雖然很小,但是構造很為複雜。有一對很小的觸角,隻由三節合成。它有人的手和鼻的兩種作用,能夠司觸覺,也能夠司嗅覺。還有六對單眼,位於貼近觸角的外方,排列形式和北鬥星相仿。每隻眼睛的表麵都透明而光亮,周圍呈黑色或紅色,隨種類而不同。頭部最重要的器官是口器,由上唇、下唇、大顎、小顎四部合成。上唇好像一把扇子,把口腔遮住。下唇附有小肢和吐絲管,構造較為複雜。大顎分成左右各一片,邊緣生銳利的細齒,咬合攏來能夠切斷桑葉。小顎位於大顎的下側,也有附屬的小肢,大概與下唇的小肢相同,都象人的舌頭,能夠辨別味道。
一般動物的口,上下對生一排牙齒,所以口向上下開合,可以咀嚼食物。蠶兒咬食物的大顎係由左右向內開合,所吃的桑葉又是扁平的一片,所以它要用胸腳捧住桑葉,扭轉了頭,從邊緣漸漸吃到中心。古人用“蠶食”兩字來形容侵吞別國的土地,就是這個緣故。蠶兒吃葉常常選擇鮮嫩的部分,而葉脈部分,往往留著不吃。大顎很堅硬,與桑葉摩擦,微微發聲。
因此,蠶房裏多數的蠶一同吃葉,就有沙沙沙的風雨似的聲音。古人詩裏所說:“東家西家罷來往,晴日深窗風雨響。”(高啟《養蠶詞》)便指的這個。
蠶除了能夠攝食消化以外,也有其他各種生理作用。它有血液循環全身,但血液不是紅色的,隻是微帶綠色的水液狀的東西。分量也不多,所以受了傷也不會象人那樣鮮血直流。一條長大的蠶,血液的分量約占體重的百分之二或三。心髒是位於背上的一條長管,後端閉塞,前端開口。血液從兩側的小孔進去,從前端注入血管,分布到全身。
蠶也需要呼吸,但沒有肺,也沒有鼻孔,隻在身體兩側生九對橢圓形的氣門,即第一胸節和第一至第八腹節各生一對,以便空氣進出。內通氣管,氣管分枝遍及全身。
蠶的身體內部還有一對特殊的器官叫做絲腺,分為前中後三部:後部是一條長管,中部粗大而二回彎曲,前部成為一條細管,通到下唇,合開一個吐絲孔。蟻蠶時代,絲腺很細,長大後才發育完全。絲腺的構造,外方是一層膜;中間是許多特殊的腺細胞,能分泌絲質;內方是一層內膜,在前部特別厚些。左右絲腺會合的地方生一個粘液腺,分泌沾液,可以把左右兩個絲腺所分泌出來的兩條絲粘成一條。五齡蠶到了老熟的時候,不再攝取桑葉,身體轉成透明,因為絲腺長大了,內部已經充滿了絲質。它嫋動頭部,吐出絲來,結成繭子,把身體圍住,所謂“作繭自縛”就是。等到絲質吐完以後,身體已經變得很小,再蛻一層皮,就變成一個花生米似的沒有腳的黃褐色的蛹。蛹不食不動,蟄伏繭內。
假如把繭破開,取出蛹來,觸碰它一下,它也會微微扭動。它的身體也可以分成頭、胸、腹三部。頭部也很小,可以看出眼、觸角和口器的痕跡。胸部三節,翅和腳的形跡可以分辨。
腹部有九環節,占全體的大部分,這就是能夠扭動的部分。
蛹在繭內經過了十天左右,又蛻皮而化成蛾。它吐出堿性液體,把繭的一端腐蝕,然後鑽出繭外。初初蛻化的蛾,翅膀還沒有完全展開,需要休息一會,然後能夠撲動翅膀。因為經過人類長期的飼養,它已經失卻飛行的能力。雄蛾身體小,喜歡騷動;雌蛾身體大,嫻靜而不常活動。
蠶蛾身體白色,撲動的時候,被在身上的粉紛紛散落。用顯微鏡來觀察,這些粉是呈片狀的,在身上排列得很整齊,所以稱為鱗粉。蠶蛾身體的構造也分為頭、胸、腹三部:頭部比幼蟲時代大,有一對黑色半圓形的複眼,分列左右,由多數六角形的小眼集成。複眼的前方有一對顯著的觸角,形狀好像羽毛,也像人的眉毛,所以古來用“蛾眉”兩字作女子的形容詞。左右複眼之間是口器,也由上下唇和大小顎構成。形狀與幼蟲不同,因為它不再攝取食物,所以各部分都不很發達;尤其是小顎,在其他蛾類本來是一條長管,但蠶蛾隻呈囊狀而已。
胸部有三環節,腹麵生三對細長有節的腳;背麵生兩對翅,與身體相同,滿被鱗粉,呈白色。前翅生於中胸,三角形,較大;後翅生於後胸,略帶橢圓形,較小。腹部不象幼蟲那樣生著腳;雌蛾較大,有七節;雄蛾較小,但有八節。
經過交尾以後,雄蛾先死,雌蛾產卵而死。養蠶的人使它把卵產在紙上,以便保存。每隻蛾最多可以產卵七百餘粒,通常是五百餘粒。卵的形狀很小,扁平而微帶橢圓形,在一張一尺見方的紙上,可以散布四萬粒卵,重量合計不過一兩。卵的顏色初產時微黃,將要孵化的時候,轉成紫褐色,因為卵膜透明,卵內形成的黑色胚胎映到外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