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3)(1 / 3)

螳螂的小嘴,生在三角形頭部的下麵,從上到下,越縮越小。它那兩個“大牙”,既有力又堅硬。據文獻記載,日本古時候,在民間曾廣泛使用螳螂嘴咬的方法拔除臉上的小瘊子。

所以日本民間也把螳螂叫做“拔疣蟲”。

為了便於捕捉小蟲和迷惑對方,螳螂還有一套不尋常的本領,就是它的顏色會隨著周圍草木葉子的顏色變化。夏天草叢和樹林都是綠色的,這時候螳螂也是綠色的;秋天葉子枯萎變黃,螳螂也就變成黃褐色了。

秋天是螳螂“結婚”的良辰吉日。結婚,按說是應該歡樂的喜事,可是,在螳螂世界裏,“結婚”就意味著雄螳螂要大難臨頭了。當它們婚配以後,雄螳螂就要遭到雌螳螂的毒手而被殺害。所以,在螳螂世界裏,“結婚”就等於是雄螳螂生命的結束。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昆蟲生態學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插曲。如果雌螳螂攝取的食物中含有極為充分的蛋白質的話,雌螳螂本來並不一定要把雄螳螂吃掉,可是,在自然環境裏,雌螳螂生理上所需要的蛋白質,光依靠它所能捕捉到的小蟲,是遠遠不夠的。雌螳螂為了產出飽滿的卵,培育出健壯的後代,至少要吃掉四到五隻雄螳螂那麼多的蛋白質,才能滿足它所需要的養分。盡管雌螳螂是那樣“身強力壯”,但是,到了產完卵以後,也是精疲力竭地死去。可以說,它們都是為了下一代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雄螳螂的身體,成了雌螳螂懷孕後的營養品,雌螳螂補足了蛋白質以後,大約在十月底左右,在樹枝上或者在草叢裏,產出約四、五厘米長,約二、三厘米粗的卵袋,叫做桑螵蛸。有趣的是:雌螳螂產卵的時候,同其他生物產卵的姿勢大不相同,雌螳螂產卵頭部朝下,腹部朝上,從尾尖排出質量鬆柔的流體泡沫,卵就裹在裏麵。流體泡沫排出以後不久,就凝固成硬塊,成為圓筒形的,表麵有橫的皺紋,裏麵由薄膜隔成許多個小格,每個小格裏大約排列三十幾個卵。卵塊裏遍布無數的小氣泡,凝固以後就象硬質泡沫塑料一樣,既防寒又防震。

雌螳螂一次產卵,如果能夠順利孵化的話,可以孵出數百隻的小螳螂。

到了來年的梅雨季節,小螳螂就開始孵化出生。剛孵化出來的小螳螂除了沒有翅膀以外,它的長相、習性和食物同老螳螂一模一樣,經過五次脫皮,它就長大了。這群小螳螂為了健壯成長,必須大量吃東西,盡量攝取蛋白質,未來的大螳螂就是從幼小的時候開始養成了生活的習慣。

螳螂的幼蟲時期,用蚜蟲充饑。隨著身體的發育生長,它所捕捉的食物也逐漸升級,從捕捉蒼蠅和蜂類,發展到捕捉蝴蝶和蟬等身軀比較大的蟲類充饑,食量之大,在昆蟲中是數一數二的。

螳螂是屬於在熱帶生活的昆蟲,以北緯五十三度為極限。

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北部和蘇聯北部等地區是沒有螳螂生存的。在熱帶地區的南非生長的螳螂,身軀巨大,凶猛異常,有時會攀緣到樹上捕殺小鳥的幼雛。生有螳螂國家的小朋友,都喜歡捕捉螳螂來玩耍。南非的小朋友用細繩拴住螳螂的脖子,喂螳螂以虱子來飼養,所以在南非把螳螂叫做“食虱蟲”。螳螂在準備捕捉小蟲的時候,高高舉起它那一對“鐮刀”,就如麵向麥加虔誠禮拜的模樣,所以在阿拉伯地區對螳螂很是尊敬並加以保護。

螳螂和蟑螂的外貌雖然不大一樣,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還有很多相象之處。總的來說,螳螂是屬於蟑螂分支的一種肉食性類群。因此,科學家認為,螳螂的祖先早在三億多年前的石炭紀前期就出現在地球上,後來,逐漸從蟑螂分化而成為螳螂的分支。這一學說,得到很多學者的讚同。

螳螂雖然強悍,但是它也有它畏懼的強敵。某些凶猛的肉食性鳥類,就是它的大敵;受了傷的螳螂,甚至連小小的螞蟻也無法應付。還有一種小蜂的幼蟲,名叫螳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塊裏,是螳螂卵的大敵,可使卵塊裏的卵全部覆滅。

螳螂是屬於無選擇性的肉食性昆蟲。在它捕捉的蟲類中,有時候也吃掉一些對人類有益的蟲類。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觀察,它所捕捉的蟲類仍然以害蟲占多數,所以把它列到益蟲的行列中。因此,我們對螳螂應該加以保護。

昆蟲,廉價的人類食品

生物學家認為,幾乎每一個昆蟲都是一座微型營養寶庫。據有關專家測定,蜜蜂幹體的蛋白質含量高達81%,家蠅蛹的蛋白質含量達60%以上,蝗蟲蛋白質含量為50-75%,蟋蟀為76%;100克白蟻能產生500卡熱量,相當於350克牛肉產生的熱量;蚯蚓蛋白質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含量是花生、鰱魚的2-3倍,色氨酸含量高於牛肝7倍。如此之高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昆蟲正逐漸變為菜肴中的美食。

目前,世界各地被食用的昆蟲約有8類,63屬,373種。泰國美味可口的“油炸飛蝦”,墨西哥餐館普遍備有的昆蟲菜肴,美國用螞蟻、蝴蝶幼蟲及蜜蜂蛹作餡的巧克力糖等,都是人們喜愛的昆蟲食品。越南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出售烤蜘蛛的小販。我國食用油炸蠶蛹、蝗蟲、蜂蛹,活剝龍虱、螳螂等,已有好幾百年的曆史。目前,北京、廣州、昆明等地所開張的昆蟲餐館,顧客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