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2)(3 / 3)

蜂蜜還是極好的矯味劑,調製中藥的丸劑和丹劑更是離不開它。

此外,來自不同蜜源植物的蜂蜜無論在色、香、味和藥效上都有差異,如東北的椴樹蜜和南方山區的野桂花蜜、野壩子蜜,其結晶細膩,色白如脂,清甜芳香;蕎麥蜜則有一股令人不快的氣味,但它含糖量和含鐵量都比較高,對於某些貧血病和上呼吸道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枇杷蜜能止咳去痰,這些都很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除了蜂蜜外,蜜蜂還向人類提供王漿、花粉、蜂毒、蜂蠟、蜂膠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醫藥和工業用途的產品,所以有人把蜜蜂比作一個“綜合製藥廠”。說蜜蜂是一寶。這是很有道理的。

其實,蜜蜂對人類最大的效益還不在提供許多蜂產品,而在於為各種農作物和果樹等授粉、提高它們的產量上。在這方麵,蜜蜂為人類創造的產值約相當於蜂產品本身產值的十到十五倍。

“人類王國”對“蜜蜂王國”的認識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從而一步步地揭開了蜜蜂生物學的許多奧密。人才有了科學飼養蜜蜂的方法。

如今人們不僅能將蜜蜂飼養在活框的多層蜂箱裏,還能像訓練動物一樣訓練蜜蜂去采指定農作物的花,為這些作物授粉。養蜂生產中像人工育王、人工分蜂、人工授精等養蜂新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所有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科學的發展,“蜜蜂王國”的許多更深奧的東西必然進一步被人們所揭示。我們相信,當人類對這個“王國”有了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時,蜜蜂,這種可愛的小昆蟲造福於人類的功績也就會更大。

有益的螳螂

螳螂的一對前足,猶如刀斧手高舉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區也稱它為“刀螂”,它是肚大腰圓,行動緩慢的昆蟲。比起蝗蟲、蟋蟀那樣靈活跳躍、展翅飛翔的昆蟲來是有遜色的;就是和蟈蟈相比,也顯得有些笨拙。實際上,螳螂並不笨。它捕捉其他昆蟲的本領,還是很高明的。螳螂能巧妙地捕食蟬、蝗蟲、蒼蠅、蝴蝶和蚱蜢等害蟲。所以,它是有益的昆蟲。

螳螂有一個上寬下窄的三角形的頭。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細又長,可以和長頸鹿的長頸媲美。脖子兩旁還生有鋸齒狀的硬刺,這是對脖子的保護性“裝甲”。它的脖子靈活得很,可以前後左右自由地搖擺轉動,這樣有利於觀察食物的所在,監視小蟲的行蹤,以防備小蟲在不知不覺中偷偷溜走、逃掉。

為了便於尋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頭部的兩端,並且向外突出,這樣視野就格外廣闊。不過它的視力並不敏銳,它看東西無論遠近總是模糊不清。螳螂的眼睛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對靜止不動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它隻能看到運動著的東西,因此,不管螳螂要捕捉的小蟲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行動是否靈活,隻要它是個活動的東西,螳螂就能看到它。如果用死蒼蠅喂螳螂,它是不會理睬的;但是,半死的蒼蠅,隻要掙紮一下,螳螂也會把它捉來吃掉。

在螳螂細長的胸部上,生長著一對非常發達而強壯的前足,樣子很象兩把鐮刀。這對前腳十分利害,它的尖端,比鋼針還要銳利。在前足的內側,還生有很多銳利無比的鋼刺,非常適合把捕捉到的小蟲挾在前腳彎裏牢牢押住。蟲子隻要被它捉到,那就休想逃掉。

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蟲,也就是專門吃其他蟲類的昆蟲。

如果小蟲在草叢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無疑問那是大禍臨頭。

螳螂追捕小蟲的時候,就像獵人追蹤野獸一樣,猛追不放。有時候又像漁翁垂釣,靜待魚兒上鉤。當它藏在暗處聚精會神地監視要捕捉的蟲類的時候,它就把細長的中足和後足緩慢移動,輕手輕腳接近小蟲,連它站立的葉子,也毫不顫動,使小蟲無從察覺,真是“神出鬼沒”。

當螳螂準備捕捉蜂類和蝴蝶的時候,它采取的“戰術”是隱藏在花朵的背後,擺成“伏擊陣勢”。這時,它豎起上半身,抬起那對像鐮刀似的前足,耐心地靜待幾分鍾甚至十幾分鍾,等到蜂類和蝴蝶接近了,它才一躍而起。螳螂伏擊時候的姿勢,就像虔誠的教徒折禱的模樣。因此,德語把螳螂也叫做“祈禱的信女”。螳螂捕蟲的時候,它的三角形小腦袋,不停地搖動,目不轉睛地監視對方,絕不讓對方乘機逃跑。有時距離要捕捉的蟲類稍微遠些,螳螂不等小蟲接近,也會一躍而上,把小蟲捉住。當螳螂捕捉蟬和蚱猛等身軀比較大的昆蟲的時候,它就使出渾身的招數,猛然揮動那對鐮刀似的前足,竭力向對方狠狠砍去,這一手實在使對方難於招架,不等掙紮,就一命嗚呼了,螳螂馬上進行一頓豐富美餐。螳螂對食物的選擇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活的。隻要是活的小蟲,它就捉來吃掉,絕不挑肥揀瘦。因此,就是它自己的“家族”和“晚輩”也一定要時刻留心,否則,就有被吃掉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