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這段情節是經施耐庵藝術加工的。據《宋人軼事彙編》記載,真實的高俅並不完全像施耐庵筆下的高俅那樣,是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真正的高俅原是蘇東坡手下的一個小書吏,字寫得不錯,幹些抄抄寫寫的工作。後來蘇東坡調任外地,就把他留給了一位在京的官員曾布。曾布又把他讓給了王晉卿,王晉卿是趙佶的姐夫,二人來往較多。一次,在王晉卿家,趙佶向王晉卿借用刮臉刀,用後非常滿意。於是王晉卿打發高俅給趙佶送一副新的過去。高俅到了端王府,趙佶正在踢球,高俅在一邊觀看。趙佶喚高俅對踢,高俅踢得很精彩,便被留在端王府,成了趙佶的親信。施耐庵在小說中,出於塑造藝術形象的需要,隱去了蘇東坡的姓名,隻稱蘇學士。大約是不想讓一個人人敬仰的藝術天才和一個人人唾罵的奸臣聯係在一起吧。作者極力寫人人厭惡高俅,與後來高俅恩寵無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俅初見趙佶的細節,也有較大的改動,送的東西由刮臉刀改為鎮紙玉獅子和玉龍筆架。這一改動突出了以趙佶為首的北宋統治集團生活的奢侈。
蘇東坡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手下的這個小書吏,在他死後會出將入相、地位遠遠超過了他;更不會想到高俅會幹出那麼多專權誤國的壞事來。不過高俅倒是不忘舊恩,每有蘇東坡的後代到京辦事,他總是盡量照顧。
武大郎原是陽穀知縣
《金瓶梅》的故事是由《水滸傳》中武大、武鬆、潘金蓮、西門慶的故事衍變而來,《水滸傳》中的這一段故事發生在陽穀縣,而《金瓶梅》的作者把故事移到了清河縣,人物活動又擴展到臨清等地。
清河縣城東有個村莊叫武家那。武家那的父老說:
“俺武家的祖輩武老大,是明朝的清官,做陽穀知縣;”“武老大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長得人高馬大,少年得誌,中了進士;”“武老大做知縣,愛民如子,兩袖清風,為民辦了好多好事……”和武家那村挨村、地挨地,有個黃金莊,黃金莊有個大家閨秀潘金蓮,她並非是潘裁縫的女兒。武家那和黃金莊的父老說,潘金蓮長得明眉大眼,百裏挑一,且知書達理,聰明賢惠。潘金蓮和武老大成親後,夫唱婦隨,恩恩愛愛。潘金蓮勸武老大,做官要做個清官;武老大敬重潘金蓮,逢事和潘金蓮商量。武家後人稱她為“老祖奶奶”。
據陽穀縣誌載,武大確是明初陽穀知縣。據黃金莊潘氏後人講,潘金蓮也確有其人。清河縣的同誌介紹,武大郎墓為青磚壘造,1946年掘墓時發現一口楠木棺,兩具骨殖。武大郎骨殖高大,推算生前身高有一米八左右;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武家族後人立的護墓碑,現存縣文化館。然而,《水滸傳》和《金瓶梅》的作者何以顛倒筆墨,將武大郎和潘金蓮寫得一個醜陋矮小,一個狡詐淫蕩?這豈不是千古奇冤?傳說,武大郎在陽穀做知縣時,有個朋友家中著了火來投奔他。武大郎和潘金蓮熱情款待朋友,卻始終未提及相助之事。這位朋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從陽穀到清河300餘裏,一路上他又寫又畫,編造了許多誣蔑、嘲諷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諺語。
可是待他回家一看,武大郎早已派人給他蓋了一座新房。那編寫的故事卻不脛而走,家喻戶曉,他悔之晚矣!
嚐百草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常常換上平民服裝專門私訪。尤其是他貧窮時去過的舊地方,他更願意去。
一次,朱元璋來到多寶寺,見廟內有個房間的門上寫著“維揚陳君佐寓此”。原來陳君佐是朱元璋的老朋友,此人有些才氣,性格也很灑脫,並且很滑稽。
老朋友在此,朱元璋大喜,立刻叫出來相見。陳君佐一見是朱元璋,乃當朝皇帝,便大禮參拜。朱元璋笑道:“故人相見,何必如此。你當初極善滑稽,相別多年,是否如故?”陳君佐一時沒有想好回答的話。朱元璋又問:“朕今已得天下,你看朕可與古時哪個君王相比?”陳君佐說:“臣見君龍潛的時候(即貧困時),常吃些殘羹剩飯和野菜。等到君帶兵打仗的時候,又與士卒同甘苦,經常是粗菜淡飯。所以,臣以為陛下酷似神農,否則何以能嚐得百草?”一句話,把朱元璋當年沿街乞討度日的艱難歲月和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好品格都說了出來,並以此與神農相比。頓時朱元璋龍顏大悅,不禁拍掌大笑起來。
窮朋友巧譏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但與他從前交往的一些朋友,有的還過著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