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黨史珍聞(9)(1 / 3)

朱元璋到了老年,看到子孫後代終日在皇宮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不知道祖宗創業之艱難,不知道江山得來之不易,更不知道保住江山的困難。對此,朱元璋日夜不安,思慮了許久許久。為了教育子孫後代,朱元璋特地找來了許多畫工,把他一生經曆——農家兒子,遊方僧,紅巾軍九夫長,金陵江東橋大戰,鄱陽湖大戰……全部繪在宮殿的牆壁上,讓他的子孫後代每天都能重溫祖宗創業的艱難曆程,有所警惕,永保江山。

雍正帝倡廉懲貪

雍正認為“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餘皆枝葉事耳”。他反複強調,官吏的操守如何,是治國的根本,“吏治不清,民何由安”。為此,他大力提倡“廉潔愛民,奉公盡職”。

雍正強調廉政,是針對康熙朝後期官場的種種弊端而發的。康熙晚年由於實行仁政,政寬事省,吏治敗壞,尤其是上下貪汙納賄成風,致使錢糧短缺,府庫空虛。

雍正登基之初,即雷厲風行地接連頒發11道詔令。嚴諭內外大小臣工,“奉公潔己”,勤於職守,“察吏安民,懲貪除暴,不避嫌怨”。並命戶部下達全麵清查錢糧的命令。經過清查,不少部門短缺錢糧,如戶部虧空庫銀250萬兩,雍正即責令由戶部曆任堂官、司官及吏員賠償150萬兩,其餘100萬兩由戶部逐年償清。在清查中牽涉到一些貴族和高級官員,雍正毫不寬容,一律“破產還債”。履郡王允衶普掌管內務府事務,內務府虧空要由他賠償,允賠補不夠,隻好將家中器皿擺上大街出賣,賠足虧空。敦郡王允礻我被查應賠銀兩,償付數萬仍未補足,後家產被抄。為防貪官轉移、隱藏贓物,盡數追回錢財,采取官衙和原籍同時抄檢辦法。這樣貪官一經揭發,不僅要清退贓銀,還要賠上老本,傾家蕩產。

對清廉剛正的官員,雍正帝則大力保護和重用。浙江總督李衛以嚴猛廉潔著稱,不徇私情,不避權貴,得罪了不少大員,這些人串通告狀,雍正指出:李衛粗率狂縱,人所共知,但他乃剛正之人,操守廉潔,勇於任事。還親書“公勤廉幹”匾額一方賜之。

在雍正大力整飭下,官員中廉潔奉公者提升重用,貪利忘義者革職嚴懲,吏治為之一新,為“康乾盛世”的承先啟後提供了政治保障。

閻錫山其人其事

閻錫山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地方軍閥之一,他盤踞山西、割據一方長達30餘年。當年,他為了奪取、鞏固自己在山西的大權,可謂煞費苦心。

閻錫山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山西都督。袁世凱竊權後,決不容許地處北京肘腋的山西有異己勢力存在,因此,閻錫山在山西的地位極不穩固。閻錫山為了鞏固自己在山西的地位,決定依附於大權在握的袁世凱,並極力討其歡心。閻錫山還把自己的父親閻書堂送往北京長住作為人質,以解袁世凱的疑心。為逢迎袁世凱,他還買通了袁的女仆,秘密探得袁的動向,探知袁的所需,以便有所準備;同時對袁的命令無不唯命是從,直到他聽說袁世凱之子袁克寬對別人講“閻錫山腦後沒反骨,所以令他執掌山西”以後,才暫時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然而,狡猾的袁世凱對閻錫山並不真正放心,派其心腹金永為山西巡撫使以分散閻的權力。閻錫山看清了形勢,適時而退,把軍事一概委托於第十二混成旅旅長、他少年時的換帖兄弟黃國梁處理。漸漸地,太原城裏知道黃國梁的人比知道閻錫山的還多。

閻錫山則暗中等待時機,準備重新奪回大權,東山再起。

1913年,袁世凱權力極盛,他在大肆捕殺同盟會員之時又調各省都督進京,閻錫山乃偕同親信趙戴文、張樹幟由太原進京覲見袁世凱。開始,袁世凱對其態度十分凶橫,並對其嚴厲申斥,而閻錫山則每次都表現得畢恭畢敬,俯首貼耳,慢慢地袁世凱的態度才有所緩和,直到一天傳見歸來,閻錫山眉飛色舞地對趙戴文說:“很好,令我們回省。”這次覲見圓滿完成。此時的閻錫山已經完全摸透了袁世凱的心思,時時處處討其歡心。1915年,袁世凱加緊稱帝準備,勸進風彌漫一時,閻錫山也投其所好,忙不迭地拍發勸進電,並向袁世凱密奏“國本大計”,提議“廢共和而行帝製”,並接連電請袁世凱登基。由此,他贏得了袁世凱的信任,被封為一等侯。

袁世凱死後,閻錫山認為已無人可畏,開始奪取山西各項大權。袁世凱已死,金永見靠山已倒,便交權離晉。而黃國梁軍權在握,目中無人,幾將成尾大不掉之勢。正在這時,黎元洪的代表來晉並住在黃宅,閻錫山懷疑黃與黎元洪暗中勾結,更覺忍無可忍,便決心驅黃離晉。他一麵以“黃國梁獨斷軍事,雖無叛變事實,實已跡近驕橫,軍人如此,國家綱紀,尚複何在”為由,電請北京政府撤黃職務,同時於當晚包圍了黃宅,迫其離晉,閻錫山把兵權又奪了回來。

接著,為了進一步獨攬山西各項大權,他大肆排斥異己,12個月內,先後趕走了北京政府派來的兩個省長,就在第三個省長尚未到任之時,閻錫山趁機以護理(代理)名義,擅刻印信,自兼山西省省長並奪得了山西的財權,從此,山西軍政大權便集於閻錫山一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