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鄧小平說:“台灣問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解決。”1985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高級企業代表時,第一次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新觀點。他在南巡途中,把“市場經濟”問題講得更簡明透徹。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終於成為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的主旋律,並正式寫入十四大政治報告中。
我國火藥的使用
火藥發明以後,不久就被人們應用到武器上,唐末宋初發明的火藥箭,是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早期形式。公元1000年,有個叫唐福的,還製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獻給宋朝廷。火藥武器的出現反過來又推動了火藥的研究和大規模生產。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一書記下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三種火藥武器藥煙球、蒺藜火球和火炮的配方:如製藥煙球用焰硝三十兩,硫黃十五兩,木炭五兩,外加巴豆、砒霜、狼毒、草烏頭、黃蠟、竹茹、鮉茹、小油、桐油、瀝青等。宋代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戰爭接連不斷,促使火藥武器發展得很快,並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如何利用火藥的大爆炸性能。北宋末年,人們製造出“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力比較強的武器,1126年,宋朝李綱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對開封的圍攻的。震天雷是一種鐵火炮,它的外殼不再象以前一樣是布殼、皮殼,而是鐵殼,鐵的強度大,爆炸威力也更強。《金史》中曾對此作過生動描繪:“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以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卷一一三《亦盞合喜傳》)。火藥性能利用的轉化標誌著火藥的製造進入成熟階段。
在我國,火藥除使用於武器製造外,還應用於娛樂方麵,主要就是爆仗、流星、煙火這些遊藝。在這方麵,雖然古書也提到“魏馬鈞製爆仗,隋煬帝益以火藥為雜戲”(《事物紀原》),但更多的記載是在北宋以後。《東京夢華錄》中提到宮中放爆仗和煙火,《會稽誌》書中也說:“除夕爆竹相聞,亦有以硫黃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夢粱錄》中講得更詳細:
“十二月有賣爆仗、成架煙火之類。”大約在三、四十年前,我國民間還有在一、二丈高的木架上施放的煙火,這種煙火與今天施放到空中的煙火不同,時間可以長達二、三小時,其間可以出現各色燈火、流星、爆仗等,有時還有重重帷幕下降,出現亭台樓閣、飛禽走獸等布景。另外宋朝還有“地老鼠”等火技,據說在宮中施放時,“地老鼠”噴著火在地上亂竄,曾使宋理宗的“母後”大吃一驚。元朝的大書法家趙孟瞓還專門寫過一首讚美當時煙火的詩:“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盡滿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火霍火霍喧似火攻。後夜再翻花上錦,不愁零落向東風。”可見當時施放煙火時的壯觀情景。明代的楊循吉在一首除夕詩中提到“火戲有梨筒”。梨筒後世又叫梨花筒或蘭花筒。它是把火藥和鐵屑的混合物裝在或大或小的竹筒裏,筒的頂頭有一根引線。點火後,火傳人筒中,火藥燃發,噴出幾丈高的火焰,鐵屑燃燒,發出蘭花狀火星,甚是好看。
珠算盤起源於何時
珠算盤是我們祖先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它究竟起源於什麼時代?
據考證,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理由有五點:第一,珠算盤在北宋時就有,當時叫串檔算珠。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河北省巨鹿縣故城,因為黃河改道,泛濫成災被淹。1921年我國考古學工作者,在故城三明寺挖掘的文物中發現了一顆木質的算盤珠,大小和現在的算盤珠一樣。
第二,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左邊,有一處趙太丞藥店,店內櫃上有一件用品,形狀很象算盤。據研究珠算曆史的專家多次考證,它是一把十五檔串檔珠算盤。
第三,宋代張孝祥曾寫過一首詠珠算詩,詩有“商歸鬥算珠”一句,意思是說商人做完生意後,回家撥動算盤記帳。
第四,明代著名的教學家程大位在《算法統宗》附錄《算法源流》中記錄了宋代元豐、紹興、淳熙以來所刊刻的各種算書,象《盤珠集》、《走盤集》等書刊雖然都已失傳,但在程大位的《算法統宗》裏都有記載。
第五,宋代有《三珠戲語》的諺語。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29卷的《井珠》也曾引用諺語,諺語裏提到的擂盤珠、算盤珠、佛頂珠被後人稱為“三珠戲語”。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裏也有“宋人三珠戲語”的記載。由此說明,珠算盤在我國北宋時就已經為民間廣泛使用。
文房第五寶——筆筒
置之案頭,造型各異,陶瓷玉木,千姿百態,筆筒的確算是文房第五寶。
早在宋代,我國便出現了陶瓷筆筒,到明清時,種類已發展到五彩瓷、青花瓷、鈞窯瓷、粉瓷、窯變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這類筆筒價值以其瓷製品的優劣為準,如明代的鬥彩、青花瓷都是稀有品種。到了清代,製作工藝更為講究,如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仿木釉、玳瑁釉等,許多成了皇室的禦用筆筒,為曆代中國工藝品寶庫中的稀世珍品。清乾隆年間,蘇州還出現了用玉雕鏤的筆筒,其間各種山水、人物、花鳥、亭台樓閣等章法再現,反映了當時文人隱逸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