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黨史珍聞(8)(3 / 3)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客觀上縮短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過程。

張居正是明朝後期頗有作為的政治家。為了扭轉當時民窮財竭、危機四伏的局勢,鞏固封建統治,針對土地兼並猖獗、吏治腐敗、武備鬆弛等嚴重問題,在公元1581年擔任內閣首輔以後,他極力進行了大膽改革。

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政治上,用嚴格考核的辦法整頓官僚機構,提高行政效率和國家機器的運轉能力。嚴懲貪官汙吏,起用賢能之士。(二)軍事上,任李成梁鎮守遼東,委派戚繼光主持薊州防務,使邊防得到加強,也改善了民族關係。(三)經濟上,首先清丈全國的土地,查出了大量隱瞞的田畝。隨後,又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稅合編為一條,一並征收手續,使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削弱,獲得了較多的自由,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這次改革隻進行了一年左右,但經過改革,明朝後期的政局有了一定的起色,國家財政也出現好轉,社會矛盾趨於緩和。

李世民嚴懲貪贓枉法者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本王朝的長治久安,經常告誡官吏不要貪財愛利。他曾對大臣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國。”他要求,凡是“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的官員,都必須做“益國利人”的廉潔之臣。

為了杜絕官吏的貪贓枉法,在貞觀初年,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開始修訂律令。貞觀十一年頒布的《唐律》中規定,主管官員受財枉法者,接受一尺絹,打一百杖,接受一疋絹,判刑一年;接受十五疋絹,處以絞刑。一般官員貪贓一尺絹,打九十杖;二疋判刑一年;二十疋處以絞刑。另一項法律《關市令》規定,錦綾羅等絲織品、兵器、金銀鐵和名貴藥材等,嚴禁走私。

對於觸犯法律的貪官汙吏,李世民能依照法律嚴懲,不討好親貴。貞觀元年,李世民的同族叔父、涼州都督、長樂王李幼良私出邊境,進行非法交易,走私販私,豢養一百多無賴子弟,經常侵擾百姓,並想外逃。事情發覺後,李幼良被賜死。貞觀十四年,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陳國公君集,攻下高昌國後,私取財寶,將士們也跟著盜竊,唐太宗下令逮捕君集等入獄,因為他的戰功卓著和大臣們極力保奏,才免去坐牢。後來,他又受皇太子的賄賂,圖謀不軌,唐太宗就殺了他。貞觀三年,原李世民當秦王時的老部下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汙被撤職。他以老朋友關係向李世民乞求複職,李世民不準,還是罷了他的官,遣送回家。

盡管《唐律》對貴族官僚、皇親國戚等都可以減罪,但是李世民對那些封爵高、衙門大、權勢重,甚至皇親國戚中的貪贓枉法者,都是深惡痛絕、依法嚴懲的。這無疑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朱元璋訓子

明太租朱元璋,自從登上明朝開國皇帝寶座後,整天提防權臣謀反,從懷疑、猜忌到濫殺功臣、將帥。胡唯庸案、宋濂案、李善長案一起又一起不斷發生,這引起了朝廷內外的不滿,甚至連太子朱標也認為誅殺大多,有失民心。這事傳到朱元璋耳邊,他想別人有意見倒沒什麼,為什麼太子朱標這樣愚笨,不理解他的用心。他決定要使太子明自其中的道理。一天,朱元璋帶太子朱標到郊外出遊。這天,風和日麗,景色宜人。朱元璋看到路邊有一根盡是棘刺的木杖,轉身對太子朱標說:“你把那根刺杖給我拿來!”太子朱標一看這根木杖全是棘刺,平時養尊處優的朱標不知從何拿起,麵有難色。於是朱元璋吩咐隨從把木杖上的棘刺全部去掉,使它變成一根光滑的木杖。

這樣太子朱標就很容易地把木杖拿起來。朱元璋又問太子:“為什麼現在這根木杖好拿了呢?”太子回答說:“因為木杖上棘刺都去掉了!”朱元璋高興地說:“對了!”並進一步說:“木杖有棘刺,你沒法拿。我今天殺的這些人,就是為你去掉棘刺,使你將來穩操權杖。”傳說朱元璋造好應天府(南京)皇宮後,帶領他的兒子同遊鍾山,居高臨下觀察皇宮形勢,發現皇宮離鍾山太近,對城防不利。朱元璋問兒子們:“父王新建的皇宮怎樣?”其中一個兒子回答說:“鍾山上麵架大炮,炮炮打在午朝門。”意思是說皇宮離鍾山太近了。朱元璋聽到後,把怒火強捺在心頭,什麼也不說就離開鍾山回宮。在回來的路上他要隨從買些桔子給這個兒子吃。兒子回官後,母後問他今天和父王出遊情況,他一一作了回答。母後聽後頓時淚如泉湧,傷心之至,兒子不解地問:“怎麼啦?”母後回答說:“父王最後給你吃桔子,意思就是要剝你的皮,抽你的筋。”她連夜讓兒子離開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