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中最有特色的還屬木製品。深受收藏家青睞的首推硬木類。
硬木中主要有紫檀、烏木、紅木、黃花梨木、楠木等,其中紫檀木稱木中之王。筆筒經過文人和匠人的合作,講究以整塊硬木挖雕而成形,更具豐富的藝術表現魅力。明朝嘉定年間的雕刻家朱賀和清初的吳三藩都是製作筆筒的高手。他們的作品多數被選作貢品,供皇室人員玩賞。
團城玉甕
北京團城上的玉甕,被稱為“團城玉甕”,是我國現行形體最大、時間最早的傳世玉器。
玉甕通身用玉雕成,青白中夾雜些墨色,甕高70厘米,長182厘米,寬135厘米,周長493厘米,重量大約為3500公斤。玉甕形體古樸厚重,甕口為橢圓形,周身雕有精美的花紋。海馬、海龍、海豬、海犀在雲濤、激流、漩渦中翻躍奔騰,時隱時現,這些圖案都是因玉的質地、花紋而精心設計雕刻的,使整個玉甕造型生動,氣度不凡。
玉甕又名黑玉酒甕、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時儲酒的容器,據說它可以裝酒三十餘石(60公斤為一石)。玉甕最早安置在廣寒殿中,後流落到紫禁城外的真武廟。清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得知此甕,便派人以千金換得,置於團城承殿內,以後又修建了玉甕亭,專門安放玉甕,並配以漢白玉寶座。還作了三首七言詩刻在玉甕膛內,玉甕是我國琢玉工藝史上一件罕見的大型玉器,也是珍貴的文物。
漫話宣紙
宣紙是我國有名的繪畫用紙,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古今的繪畫和書法大師都很喜愛它。
《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中,賈寶玉和幾個人在議論大觀園的時候說:“家裏有雪浪紙,又大,又托墨。”這裏說的雪浪紙,就是一種宣紙;寶玉所說的托墨,指的是宣紙所具有的托墨性。
由於宣紙具有一次吸附性,因此,落墨著色的時候會出現發洇的現象。隻要作畫的人掌握筆中的水墨得當,又熟悉宣紙的特性,那麼,運筆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收到墨彩生動豐富的藝術效果。用宣紙作畫,一眼看去,用濃墨的地方發亮,用淡墨的地方層次分明,能夠表現水墨的特殊功能。
一千年來,宣紙為我國的繪畫和書法藝術增添了感人的豐采。
人們平常說的宣紙,一般指的是“生宣”,而這種“生宣”一旦上了膠礬之後,就製成了“熟宣”。熟宣也叫素宣。這種宣紙洇水性大大減弱,很適合畫工筆畫。不過它有個缺點,放久了會發生“漏礬”或脆裂現象,應引起注意。
宣紙因原料、製作和用途的不同,而形成了種類繁多、名目各異的品種。根據配料的不同,宣紙可分為綿料、黃料、淨皮三大類;按厚薄不同,又可分為單宣、夾宣、二層貢、三層貢等,按尺寸不同,還有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宣、丈六宣等等;此外,還有經過特殊加工的蟬衣宣、玉版宣、虎皮宣、珊瑚宣等,共計幾十個品種。
從外觀上看,宣紙跟普通紙比較,隻是更勻薄,更潔白罷了,但是在原料上卻大不一樣。普通紙一般是用木材或蘆葦等製成,而宣紙卻要用青檀皮和稻草作為主要原料。青檀皮是我國特產的一種青檀樹上的嫩枝條皮。造紙的時候,挑選開花兩年的青檀樹,砍伐以後,用它的枝條做原料,可以造出上等宣紙來。宣紙所用的稻草,也不是泥裏生長的稻草,而是那種生長在砂田、含木素較少、纖維質量較好的“陳年壯杆”。
宣紙的生產有十幾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每一工序都需要嫻熟的技術和高超的手藝,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宣紙的質量精良。
我國安徽涇縣的烏溪、小嶺一帶,是宣紙的主要產地,那裏自然條件幽美,檀樹茂密挺拔,河水清澈透明,因此,這裏出產的宣紙質地純潔、綿韌,色澤潔白,紋理美觀,受到書畫家的歡迎。
摘自《古今中外》
改革家——孝文帝、張居正
北魏是由北方鮮卑族首領拓跋王圭建立起來的政權。公元471年,拓跋宏繼位,這就是著名的孝文帝。孝文帝針對北魏所麵臨的政治、經濟不穩固的形勢,實行了一係列改革。
這場改革,從公元485年開始,前後共用了10年時間,分兩個階段進行。前期改革時,由於孝文帝還年輕,一切大政方針都由他祖母馮太後主持決定。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一)頌布均田令。均田令規定,凡15歲以上的男子受露田(種莊稼的土地)40畝,婦女20畝,這部分土地不允許賣。此外,男子還授給桑田100畝,叫“永業田”(即歸私人所有的土地),政府以後不再收回。
(二)重新製定了租調製。一夫一婦每年需要向國家交納粟米二石、布帛二匹。
(三)建立三長製。在基層依次設置鄰長、裏長、黨長、加強對基層的控製。
第二階段的改革是在公元490年,孝文帝崇政以後進行的。首先是遷都。北魏都城原來設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不適合做國家的政治中心,孝文帝於是排除種種阻力,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其次是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包括:明文禁止用鮮卑語和鮮卑服飾,改用漢語和漢人服裝,又將拓跋族的複姓改為音近的單音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的大戶人家通婚,還將一些鮮卑的舊習俗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