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才知識(2)(2 / 3)

選拔人才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如何選拔呢?選拔人才的辦法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原始社會選拔人才的原則是“選賢與能”,這是用民主推舉的形式選拔部落或氏族的首領,是由部落的成年男女民主選舉。這種選舉比較接近實際,比較合理,因為被選拔者是他們熟悉的人,他們為自己的和集體的利益也必須選拔有能力的人。這種原則使被選拔者接受群眾的監督,督促他們為大家多做貢獻,而不敢胡作非為,否則就會被選舉者撤換。到堯、舜、禹搞禪讓時,已不是原來意義的民主推舉,而是由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其他有地位的人推舉,推舉後還要經過實際考察,然後才讓位。到了奴隸社會,主要實行王位世襲製和世卿世祿製,是在“親親”的圈子內選人,這是由財產私有所決定的,於是天下為公變成了天下為家。任人唯親的最初含義就是指在親族的範圍內選拔人才。這種製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開始也是在“親親”的圈子內選拔有能力的人,後來才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它避免了權力的爭奪,但不能保證選拔出真正的賢者。

這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誰是嫡子由他母親的貴賤決定,誰是可以繼位的嫡長子,由第一夫人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充當,不是從幾個嫡子中選拔賢者。這樣做的結果是逐步削弱了王族和各支貴族的力量,最後導致了他們事業的失敗。於是從春秋戰國起,又實行尚賢、禮賢下士的原則,這個原則使新興地主階級得到大批人才,最後取代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世卿世祿製被封建官僚製所代替,但皇位的繼承基本上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有的朝代實行兄終弟及,或由前一代皇帝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拔合適的人選。用嫡長子繼承製選拔的皇帝有能力的並不太多,而用後一種辦法選拔的皇帝反而要好些。但中國曆史上真正有作為的皇帝往往是開國之君,因為他們是爭天下的實際鬥爭中的勝利者,是得到社會承認的,是從戰場上選拔出來的。對各級官吏的選拔,從秦漢以來不斷有所變化。開始,秦國主要按軍功大小、殺敵人多少選拔人才,這是軍事人才,選出來後成為軍事貴族,但並不一定能治國。因此,商鞅、李斯等人也不是這樣選拔的,到秦統一中國後對這種製度也實行了改革。劉邦的人才集團是在反秦起義和楚漢戰爭的實際鬥爭中選拔的,肖何、曹參從小小的縣吏成為漢初的丞相,張良本是亡國之臣,但卻成了劉邦的主要謀臣,韓信年輕時貧窮潦倒,受人侮辱,由於肖何發現了他的傑出才能,這才竭力向劉邦推舉,這又有點推舉製的痕跡。到漢武帝時,察舉製、賢良對策、公車上書等辦法同時使用,後又正式辦太學,招收博士子弟培養人才,出現了封建社會又一次人才的繁盛。這是幾種選才原則並用,察舉製主要是鄉舉裏選,考慮基層群眾的意見,當然主要是基層官員和三老的意見,郡守的意見也占很大比重。公車上書、賢良對策都要寫篇時務策一類的東西,對當時的社會問題,國家大計方針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皇帝看中了才能入選。這就有點考寫作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的意思,由基層群眾從實際中選擇,變成了中央一級的考試。太學博士要看平時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表現,畢業成績的好壞起很大作用。到東漢時,“太學生發展到三萬人,郡縣生徒也很多,但官吏的選拔主要掌握在宦官和大族手裏,原來的鄉舉裏選也徹底變質了。一些真正的人才被埋沒、被摧殘,一些缺德少才的人卻飛黃騰達、身居高位,最後導致了黨錮之禍和天下大亂。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學生運動——東漢太學生的抗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當時的選才原則不滿。

到三國鼎立時,魏、蜀、吳三國都從不同程度上改造了東漢的選才原則,尤其是曹操的”唯才是舉“可以說是對東漢後期選才原則的根本否定,它使曹操戰將如雲、謀臣如雨,成為三國中最大的勢力,為西晉統一打下了基礎。曹丕時的九品中正製,開始並沒有完全否定曹操”唯才是舉“的原則,這種製度選才的權力在中正和大中正手裏,用才的權力在中央吏部。如果選才者和用才者本人是真正的人才,也比較公正,還是能選拔一些人才的。但它卻為世家大族開了一個很大的後門,到兩晉時就成為世家大族操縱政治的工具,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極不正常的現象,導致了東晉政權的衰亡。南北朝的選才原則受九品中正製的影響很大,但已逐步有所改變,到隋朝時就正式宣布取消了九品中正製,實行了科舉製。這是通過中央掌握的各級考試和全國統一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主要考察報考者的業務能力,它比九品中正製合理得多,也擴大了選才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