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目前的一般情況看,學校教育主要集中在一個人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即使目前的成人教育也有個年齡限製,不超過四十歲才能入學,博士研究生也是以四十歲為限,很少有人象薑太公那樣學到七十多歲才下山找出路的。根據一些教育家統計,一個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在小學、中學、大學中得到的隻能占10-20%。剩下的80%以上則是在學校外邊得到的,包括學齡前學到的東西,上學時從社會上得到的知識,畢業以後從工作、生活實踐中學到的東西,這就是向社會學習。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後,在實際工作中繼續鑽研有關的學問並從實際中學習,向周圍的一切人學習,包括反麵教員,從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等等,從廣義上說,這也是一種社會教育,是學生畢業後的一種再學習。這種學習是與創造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是邊幹邊學,但它對一個人才的成長來說,卻是一種更重要的學習。對於那些沒有機會入學讀書的人來說,他的100%的知識都是這樣得來的。他們的經曆不同,所遇到的社會環境不同,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也不同,於是就出現了互不相同的成才之路。
比如:自學成才是曆史上許多人才的成長道路。他們既向社會學習,也向書本學習,以書本為老師,但要靠自學。有的雖然沒有讀多少書,但也成了傑出的人才,如曆史上的一些武將,他們主要是在軍事鬥爭中學習,是從戰爭學習戰爭,是屬於亂世出英雄之類。因此“亂世出英雄”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規律性現象。有的則是在科學實踐中學習,如一些醫學家、藥學家、發明家等等。在古往今來的人才當中,有人成長的道路比較順利,有人成長的道路就比較曲折,是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成才的,這就是所謂逆境成才的規律,這是人才成長的又一個重要規律。自古英才多磨難,不經盤錯不成才,功業都從患難來,孟子、司馬遷、左思、魏源等都講過一些“多難興才”的例子,這是對人很有啟發的。魏源甚至說:“逆則生,順則夭矣;逆則聖,順則狂矣。
草木不霜雪,則生意不固;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他認為隻有逆境才能成才,這有一定片麵性。實際上,順境成才的例子也不少,而身處逆境的人也不是都能成才。這就提出一個問題: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素質才能克服順境的誘惑和逆境的壓力,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才有利於人才的成長。這就是人才成長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以及內外因素的相互關係。比如立誌與成才的關係,勤奮與成才的關係,毅力與成才的關係,謙虛與成才的關係,遠見卓識、思想高尚與成才的關係等等,我們在以後的專題中都要陸續有所涉及。
從人才的類型來劃分,人們成長的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比如政治家與軍事家成長的道路不盡相同,知識的結構也不一樣,亂世出英雄,治世需能臣,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人才。
詩人、小說家與曆史學家也各有自己獨特的成長道路。研究一下司馬遷、司馬光、劉知幾、杜佑等史學家的成長道路,對曆史係的學生是會有所啟發的。科學家與音樂家成長的道路也不同,特殊的人才需要特殊的培養方法,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對於不同的人才各自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結構,每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成才的目標,要成為一個人才需要克服自己身上哪些弱點,走上社會後應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多做貢獻,這都是有關成才的問題,也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我國曆史上豐富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參考的經驗,這是我們人才史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選拔人才的不同辦法
選拔人才包括當權者對有用人才的選拔,廣大群眾、人民對領導者、領袖的選拔,各行各業、各部門對出類拔萃者的選拔,以及社會、曆史對各種人才的選拔等等。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們為了維持人類的生存,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為了維護某個階級、某個集團、某個家族的利益,都要對人才進行選擇,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才能。能否發現人才、選拔合適的人才,關係到事業的成敗,這是無數曆史事實證明的真理。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政治家、思想家總結了大量的曆史經驗,反複強調了選擇人才的重要性。孔子說:“依賢固不困,依富固不窮。”墨子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漢武帝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東漢的桓譚說:“政事得失,由乎輔佐。輔佐賢明,則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務;輔佐不明,則論失時宜,而舉多過事。”王充則說:“六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叛)魏魏傷。”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唐太宗說:“為國之要,在於進賢退不肖。”曆史上這樣的論述還多得很,而這些論述都是有曆史根據的,而且也說明了不少道理,對於如何認識人才的重要性,如何評價人才的地位和曆史作用等都有不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