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育方法(2 / 3)

亞當斯沒有辦法將自己的知識教授給所有的學生,他隻能選擇性地對一些學生進行教授和講解,他不想所有的學生都處於被動學習狀態。

亞當斯認為自己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並且讓學生真正了解這些內容,而不是被動接受自己所講的內容。

即使十個人中才會出現一個這樣的人,亞當斯也願意為此付出努力,幫助他們成長和發展。就這門課程來說,就連自己也未必可以更好地明白其中的內容,更何況是學生。

亞當斯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學生,而應該和學生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一起找到更好的教學方式。

雖然教授曆史有很多方法,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卻並不是全都有效果。亞當斯是想要學生真正學會這些東西,而不單單隻是為了尋找一種方式。

亞當斯沒有辦法,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結果,他將自己的課程注入在一些形式之內,希望通過這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這門功課。亞當斯將自己的課程看作是一門法律,最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如何在法律學校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由於沒有課本,所有的一切都是教師在自行教授,亞當斯也不清楚自己需要講授的內容,他隻是按照自己準備好的教案給學生教授中世紀曆史。從人類最初起源開始,然後不斷延續和加深,按照曆史發展順序給學生進行講解。

那些可以積極思考並隨著老師思維前進的學生,也就成為亞當斯教學方式的實驗對象。因為沒有課本,亞當斯並不要求學生一定要看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曆史書籍,他們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曆史書籍。

在學期期末,亞當斯將所有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詢問,這就是他的教學方法。亞當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大學學到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知識和內容。

亞當斯在實施自己教學方法的過程中發現,這也許並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教學方式。他的目的是希望為每一個孩子找到一個目標明確的未來職業規劃,而並不是僅僅讓學生學會這些枯燥而乏味的內容,這並不是亞當斯教學的真正目的。

亞當斯實驗了很多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僅僅是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並沒有使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的道路和前景規劃。這對亞當斯來說就是失敗,這個方法也無法達到學生的預期效果。

亞當斯知道,這一切原因都應歸咎於現在的教育製度,正是這種製度的製約,使自己沒有任何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水平。

就在所有的方法都嚐試過後,亞當斯想到了自己曾經在德國所接受的教育。這次教育雖然對亞當斯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卻給亞當斯帶來了新的教育思想。他做出了新的教學改革,並在學生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亞當斯的改革舉措,並對這門課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這並沒有使亞當斯產生欣慰的感覺,他有時候就會想,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否正確。

亞當斯明白,他所實行的這些舉措,並沒有使自己滿意。對於亞當斯來說,自己在哈佛執教的幾年時間,並沒有非常好的成效,自己也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成就感。

這一次,亞當斯將自己曾經認為失敗的教育經驗放在了學生身上,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讓亞當斯十分驚訝,但是,亞當斯仍然沒有改變自己原有的態度,他並不認為這是自己成功的表現。

亞當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沒有一件是真正成功的。經過不斷嚐試和失敗之後,亞當斯不願意再留在學校了。他知道這不是自身的原因,是當代教育製度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亞當斯不願意再在學校進行自己的教育實驗,巨大的失敗感驅使著他必須離開這裏,盡管這裏所有的人都不認為亞當斯失敗,而且對亞當斯表現出來極大的尊敬和愛戴。但是,亞當斯還是選擇了離開這所學校。

至少有一樣是值得亞當斯欣慰的,就是自己的學生,他的學生讓他感受到了很大的價值和意義。他曾經認為哈佛的學位沒有任何意義,但是,他的學生用他們的經曆告訴亞當斯一個相反的結論。

這也讓亞當斯相當驚訝,亞當斯不認為自己的教學方式幫助了學生,他認為自己如果閉上嘴,將是對學生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