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試論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對表演學理論的借鑒(2)(1 / 2)

三、綜藝娛樂節目主持對表演理論的恰當借鑒

(一)理論借鑒

1.從自我出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係的主要特征是從自我出發,講求真實的體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在舞台上的任何時候都不要失去你自己。隨時要以人——演員的名義來動作。離開自己絕對不行。如果拋棄自我那就等於失去基礎,這是最可怕的,在舞台上失去自我,體驗馬上就停止,做作馬上就開始。”播音主持學科講求的“我就在”雖與表演學追求的“我就是”存在本質的區別,但真實地塑造角色與通過真實地創作來完成宣傳目的存在很大的相通性。“在舞台上所描繪的形象的靈魂是演員用自己活的心靈的各種元素,他自己的情緒的回憶等等配合和組織而成的。”

從主持人的角度來說,“從自我出發”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內涵。狹義上,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在節目創作過程中,同樣要運用聯想和想象,回憶自己的相關經曆或是用別人的經曆去補足,從而才能調動自己的真實情感,去影響和感染受眾,使節目更加形象生動。廣義上,主持人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是主持人創作成熟的標誌,是在“從自我出發”的基礎上形成的。主持人隻有準確地認清自己,了解並熟知自己,才會形成符合自己的言行和氣質。

2.當眾孤獨

“當眾孤獨”是表演學術語,是演員為了更好地入戲而進行的心理訓練。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指一個演員忘乎周圍的一切,權當周圍的人、攝像機不存在,隻管進入角色,演好自己的角色;另一種情況是指一個忍君子的情況,以大度、包容的情懷,一個人忍受不得已的孤獨,本文主要指向第一種情況。除了演員,其他人在生活中也不乏“當眾孤獨”的訓練,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實例:少年時代的毛澤東經常坐在人聲鼎沸的大街上讀書,目的是訓練自己的注意力。這種情景的運用是多元的,並非隻是單一的方麵。主持人既要注意觀眾的反饋,對自己的傳播方式作及時的調整,同時又要“忘記”觀眾,專心於自己的創作。當眾孤獨是主持人的心理狀態。在節目的創作過程中,如果主持人總是想著:“麵對這麼多觀眾,我說錯了該怎麼辦?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是不是會有觀眾不喜歡……”這樣必定會分散注意力,從而影響到整個節目的質量。因此,重視觀眾必須先要忽視乃至“忘記”觀眾的存在。蘇東坡曾說過:“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忽視乃至忘記觀眾的存在並沒有否定受眾的中心地位,而正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創作,及於受眾。

3.解放天性

“天性”,最早是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來的,是表演學術語,指演員在創作過程中應當遵循的一種規律,以及在這種規律指引下產生的一種正確的心理狀態,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俗稱的人的本能性的天性不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了區別,將其稱之為“有機天性”。對於天性,鄭雪來的解釋是:“‘創造天性’也可以理解為‘創造性的自然’。”這正與本文所探討的主持人如何表現得更自然、更順暢相吻合。

在現在的表演學體係中,解放天性的訓練是表演學的必修課。天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品質,由於生長環境中各種思想觀念的束縛,部分天性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消失,因此,要把這部分被束縛的天性解放出來。出於表演各種角色的需要,要求演員首先恢複天性,使性格趨於圓滿,從而才能選擇角色所需要的那部分性格進行演繹。主持人主持各種節目,並不是每個節目風格都適合主持人的性格,但是主持人要在節目中表現得自然、和諧,就必須融進節目之中,將自我風格與節目風格趨於一致。

古時候,人們就有關於人性的論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說的是教育對人性變化的重要性。《淮南子》中也說到“人之性無邪,久湛於俗則易”說的是外因對人性的影響。小孩從出生開始,就要受到社會環境、倫理道德等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從而在某些方麵將自己束縛起來,以便表現得更加理性,這也是成長的過程。主持人解放天性不是按原路返回到原始狀態,而是在此基礎上的提升,是將學到的觀念常態化、自然化;也好比是帶著鐐銬的舞蹈者將束縛的枷鎖打開後,仍然能歡快而有規則地舞蹈,從而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主持人對表演學理論的恰當解讀

節目創作過程中,主持人要有鬆弛而集中的良好心態。鬆弛的心態具有兩方麵的重要作用。一是通過放鬆的心態去感染觀眾,滿足觀眾放鬆自我、愉悅心情的需求。二是主持人在放鬆的狀態下,言行才會更自如,思維才會更活躍。鬆弛不是鬆懈,鬆懈容易使人怠慢。同時,主持人的心態也應該是積極的、集中的。綜藝娛樂節目特點就是即興性強,主持人將注意力高度集中於節目的進程,才會思接千載,條理清晰,應對自如。主持人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心理狀態,去除拘謹與做作,真實、自然地再現節目所需要的那部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