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試論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對表演學理論的借鑒(2)(2 / 2)

第一,主持人隻有從自我的特點出發,才能克服模式化、程式化傾向,擺脫刻意模仿、虛假做作的嫌疑。“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同樣,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人,主持人隻有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揚長補短,擴大和美化自己的優點,使之與節目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主持人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節目的內容與風格進行再創作,也不能刻意地模仿他人。要想展現給觀眾一個真實的人,必須有不同於他人的風格和氣質。這種風格和氣質是根據創作依據(節目內容、風格和受眾等情況)、創作主體的文化修養與社會經曆,在長期的實踐中經過不斷沉澱而逐漸形成的。

第二,主持人亦不可缺少當眾孤獨的訓練,尤其是在遇到突發事故時,更會顯示出其巨大的潛力。主持人經過這樣的訓練,便能處變不驚,迅速準確地把握對象感,使自己在節目創作過程中不僅照顧到現場的觀眾,還兼顧到不在場的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

第三,主持人要敢於並善於解放自己的天性,讓自己多麵的性格處於一種彈性的狀況下,最大限度地美化和強化節目所需要的那部分自我,有效控製有損節目播出效果的那部分自我。我們應該清楚,對表演理論的借鑒隻是一種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主持人借助這一過程的訓練是為了更加收放自如地表現自己。

《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張越總會像一位知心大姐一樣與嘉賓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就像是在自家的客廳裏進行的聊天。她曾說:“節目讓我變得更簡單了……”這句話體現了張越放鬆的心態,將節目回歸生活的理念。放鬆的心態在節目創作過程中是非常可貴的,尤其是對於不確定性因素很大的綜藝娛樂節目,任何突發事件都需要主持人機智敏銳的思維和條理清晰的語言來應對。隻有放鬆的心態才會使思路順暢,緊張的狀態往往會使思路受阻,有時人在緊張時會出現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人的緊張情緒是由陌生的環境引起的,一般在熟悉的環境裏並不會緊張,因此,主持人要忘記周圍陌生的環境,忘記現場觀眾以及攝像機的存在,擺脫緊張,回歸常態。

(三)借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把握“從自我出發”的分寸

任何語言傳播活動的目的都是信息共享、認知共識進而達到愉悅共鳴。大眾傳播不同於人際傳播,不能僅以“你明白我的意思嗎?”為目的,更不能以訓誡的方式灌輸於人,這是注定不會被日益挑剔的受眾所接受的。大眾傳播注重主持人與節目的和諧統一,講求寓教於樂、寓莊於諧,節目做得生動,才能吸引人。因此,主持人隻注重展示吐字清晰,語言連貫順暢,形象大方是遠遠不夠的,從審美的角度看,主持人的優秀是必須通過節目來表現的。隻有二者風格的相容相通才能使節目更加生動可感,才能使主持人更加奪人眼球,進而達到美不勝收的效果。

主持人在節目中應追求的境界,借用老子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太上,不知有之”。在播音學中這句話是指播音員主持人要“隱退自我”,讓觀眾忘記主持人的存在,但主持人又在節目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天性隻能加以引導

解放天性,是主持人解放被束縛的性格使之趨於圓滿,進而在舞台上表現出自然美、和諧美。這個過程是從有意識到下意識的心理過程,目的是擺脫做作扭捏之態,消除刻意追求的痕跡。如果主持人強製自己的天性,就完全背離了我們借用解放天性理念的初衷。

主持人對表演理論的借鑒隻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通過“從自我出發”,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點,打開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的束縛,在節目中鬆弛自如地應對一切,找到“回家”的感覺,在優勢共性的基礎上確定並發揮獨特的個性,以更好地去創作節目、主持節目。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