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逐漸認識到,在節目中適當地加入些表演的元素既能調節節目氣氛,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娛樂節目與其他節目的區別之一也正是表演成分運用得更多,主持人的表演色彩更濃。表演成分的加入無疑使節目更加生動好看,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運用過分或者不及都不會產生預期的節目效果。以下兩種常見的現象就是沒有把握好“度”:
現象一:過分表演,淡化寓教於樂
戲劇藝術認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生命運的展示最為重要,“故事情節、懸念設置、結構形式、視聽語言、動作表現等在戲劇中之所以重要,其根本目的就是服務於人物形象的創造和人生命運的展示”。認為“動作是戲劇藝術的基礎,也是‘戲劇性’的根基”。主持藝術同樣需要塑造主持人及嘉賓的形象,但並不是以此為最終目的。主持人形象的塑造是作為吸引觀眾再度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在節目的進程中不經意流露出來的,而不是刻意為之。主持人如果認識出現偏差,往往會模糊觀眾對事情真實性的判斷。
在一些娛樂節目中,主持人會講述一些小故事為節目加料,想以此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如果表演痕跡太濃,即使所講述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觀眾也隻會當做是笑料聽之、笑過即忘之,不會從其中抽身出來,與其保持距離而引發思考,娛樂節目的教育功能也就隨之淡化了。
現象二:照本宣科,“不越雷池”,弱化吸引觀眾再度注意
中國的傳統舞台藝術決定了觀眾“聽戲”和“看角”的獨特審美方式。因此,觀眾在觀看娛樂節目的同時也在注視著主持人的表現。一個好的節目,觀眾會隨著主持人的情緒而上下波動,進入到主持人所設定的情境當中,貼合節目的節拍。而情境是個體所感知、意識的環境,是被打上主觀烙印的。情境作為一種主觀環境,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的引導作用。環境隻有被個體所感知、認識,形成情境後,才能對個體發生作用。因此,觀眾對主持人所設定的情境隻有在注意、感知、認識之後,才會引發一係列的作用。往往刺激程度與觀眾的注意成正比,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加大音量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加大音量隻是淺層次的刺激。同樣,形式多樣比單一乏味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
“照本宣科,不越雷池”更多地是心理上給自己增加的桎梏。《快樂大本營》中,謝娜和吳昕兩個人的表現差距很大,除了性格及經驗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心理因素,謝娜敢於表現,不怕出錯,即使出錯也能繼續錯下去進而巧妙地將其轉化為笑點。
分析以上兩種極端現象,成因很多,追問其根源主要是因為主持人對自己在節目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認識不清,存在含混或不到位的問題。
首先,節目主持不是角色塑造。社會上任何人都不是赤裸裸地展現於世人之前,言與行都要受到社會背景、曆史文化的製約,而不是隨心所欲地行事。另外,人在社會上的言行總會受到一定目的的支配,並“把它當做規律來規定他的行動的式樣和方法,使他的意誌從屬於這個目的”(馬克思語)。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角色,並按照一定的內部規律和外部規律行事。從這個角度來說,真實與表演無時無刻不在博弈,無時無刻不充斥於我們的生活當中,隻是這兩種因素孰多孰少的問題。娛樂節目主持人需要的是放開心扉,展現給觀眾一個真實的自我。
其次,綜藝娛樂主持人與新聞播音員的功能不同。新聞播音員必須以莊重、真實、可信的形象麵人,由於新聞的真實性要求,他們要給人以真實可靠的印象。另外,新聞播音員一般都是播讀別人的稿子,即使是自己寫的,也會受到各方麵的限製,因此共性的成分更多些,自己個性的展現要受到一定的限製,而且也不是直接展現的,要通過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語言技巧間接地表現出來。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一個符號,起著吸引觀眾再度注意的重要作用。在《天天向上》創建之初,何炅、汪涵拍錄宣傳片為節目造勢,正表現了主持人的影響力。而娛樂節目主持人的影響力是通過主持人在節目中張揚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塑造得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