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案例教學法在播音主持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2 / 3)

學生通過此案例的分析就會明白,在朗誦詩歌之前對詩歌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思想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理解,是詩歌朗誦“二度創作”的關鍵環節,既要深入到文本的思想深處,觸景生情,朗誦者的情懷應該如詩人一樣透明寬廣,又要兼顧受眾的心理感受,真正形成原作者——朗誦者——欣賞者三位一體和諧相容,閃耀智慧之光的完美意境。

二、案例敘述

案例選擇是教學的良好開端,接下來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案例敘述中發揮各自的角色特性,將所思所感、所聞所見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傳達出來。案例教學具有標準的敘事元素——案例和講述。一般地,案例多指一些媒介事實,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人物、人物活動的環境以及事件。

教師在案例講述時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播讀示範與說教層麵,而應分為兩部分講述。第一部分為案例思想內涵、傳播主旨、表達要求的講述;第二部分為案例分段分層播讀,與學生共同完成稿件的有聲語言創作。學生在教師講述第一部分之後,形成對案例的多維認識,不再是平麵化的一盤散沙,邏輯混亂,而是立體化的構建樣態,由案例原委到案例展開直至案例結束,線索清晰,條理分明,在與教師共同講述時,對稿件的認識程度更為深入,角色定位更為明確。

在“廣播播音主持”通訊播音教學中,通訊稿《愛的凝聚》這一案例,一開始,教師先交代故事的基本線索:七歲兒童王利軍被一匹受驚的騾子重重地在腦門上踢了一下,傷勢非常嚴重。在火車乘務員、調度員、車站工作人員和醫院等多方努力下,最終將小利軍從死神那裏奪了回來,孩子得救了,生命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奪目。在接下來的講述中,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到這篇稿件的傳播主旨:整個社會充滿著愛的和諧之音,生命因為有了他們的關愛而更加堅強。在搶救小利軍的整個過程中,那些不知姓名的人們是那樣的竭盡全力,爭分奪秒,這些細節性的講述,有助於學生對稿件的再分析與再深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掘出無限的播講空間。教學進入這一階段時,教師應適時地將案例講述的第二部分引入其中,即與學生共同播讀稿件,處理語言表達中出現的問題。

下麵我們以該稿件的其中一部分為例做一分析。

小利軍的父母抱著孩子急促地下了車,在紛亂的人流中,朝地下道口走去。這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麵對這座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護送小利軍的親人茫然不知所措,醫院在哪兒?怎麼走?他們焦急萬分!

突然,一位身穿鐵路製服的女同誌,穿過擁擠的人群。找到他們跟前,問道:“同誌,你們是從高嶺站上車的吧?”“是啊!”“汽車在檢票口外邊等著你們哪!快帶孩子去醫院吧!”

簡短、親切的話語,使小利軍的親人們又驚又喜。

教師在此處可設置如下問題:搶救小利軍是按照什麼線索展開的?你覺得應運用何種方法才能較好地轉換客運值班員、父母等的人物語言?這引發了學生們的熱烈討論。教師可運用學生提出的一至兩種方法來播讀,由學生體會哪種方法更適合。毫無疑問,教師在第二部分講述中強化了正確運用語氣、節奏、共鳴腔上移等方法來處理通訊稿件中不同人物語言的自然過渡,學生在質疑與講述中加深了對上述方法使用的藝術感悟,在不斷的揣摩與練習中能夠自行提出解決播讀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