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現狀的研究(2)(2 / 3)

以上這些都暴露出“中國之聲”在新聞播音人才隊伍的科學使用、有效管理和積極建設方麵一直存在缺失,導致了“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質量出現明顯滑坡。

從忽視稿件質量到片麵強調直播,再到播音人才隊伍管理和建設的缺失,這三方麵因素導致的新聞播音質量的滑坡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國之聲”在管理上對於新聞播音質量重要性的忽視。

3.播音創作主體忽略新聞播音質量

第一,語言功力的疲軟。

著名播音藝術家林如說過:“播音質量的高低是和播音員本身素質的高低、水平和語言功力分不開的。”可見,播音語言功力是來之不易的,不進則退。

作為新聞播音的創作主體,放鬆對自身語言功力的錘煉,就難以創造出“準確、鮮明、生動的傳情達意的有聲新聞語言”。在新聞播音過程中,他們也無法集中精力投入稿件的創作。新聞播音質量的滑坡在所難免。

著名播音藝術家方明說過:“語音規範是練出來的。”要想在新聞播音創作中輕鬆自如地做到“字正腔圓”,就必須在平日裏依據科學理論的指導持之以恒地刻苦練習,讓“字正腔圓”成為習慣和自然。隻有在不斷地實踐運用中才能熟練掌握有聲語言表達規律,從而在新聞播報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出來,為新聞稿件錦上添花。

第二,無視“固定腔調”的危害。

新聞播音中以不變應萬變的“固定腔調”是令人厭煩的,它使播音創作活動變成了機械的語言處理,不管文字上什麼含義、什麼感情、什麼風格,隻要經過這部機器的處理,全都“熨平燙好”,變成了一樣的格式傳達出來。

可就是這樣一種應該摒棄的,違反語言表達規律的,與播音語言特點相悖的毛病竟讓很多“中國之聲”的播音員和不少基層電台來的同行們誤認為“這樣才叫播新聞”!新播音員和基層同誌以此為模板,盲目、機械地模仿,老播音員則對自己的這種“腔調”毫無察覺,甚至自賞。隨著“中國之聲”的部分新聞播音員對這種語言定勢的不以為非,因“固定腔調”所產生的新聞播音質量滑坡日益顯現。

第三,忽視話筒前狀態的調整。

“話筒前的狀態是播音員的基本功,是播音成敗攸關的問題。好的話筒前狀態,能使播音錦上添花,提高新聞播音質量;不好的話筒前狀態,則使播音功敗垂成。”因此,不正確的話筒前狀態必然導致新聞播音質量的滑坡。

從“中國之聲”當前對新聞節目的設置看,播音員的工作時間和勞動強度較以往大大增加,使得播音員沒有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準備就坐到了直播間裏開始播報新聞,於是就產生了種種不正確的話筒前狀態。而當播音員處於不正確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新聞播音創作時,其播音質量必然滑坡。可見,疏忽對於話筒前不正確狀態的調整也是造成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聞播音員自身語言功力的錘煉,無視“固定腔調”的危害,疏忽對話筒前狀態的及時調整,正反映出播音員自身並沒有很好地認識到以上這些幹擾播音創作的重要因素,說明在播音創作主體層麵沒有正視新聞播音的質量。

通過以上分析論證,可以看到思想上、管理上和播音創作主體這三方麵對於新聞播音質量的輕視,這是產生問題的表層因素。要切實提升“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質量,必須進一步探究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四)“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深層原因

1.管理者“重主持,輕播報”的指導思想

稍有播音體會的人都知道,新聞播報並非易事,不是嗓子好,認識字,照著念就行的。張頌在參與2002年度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政府獎評選時強調,“新聞播音主持是政治敏感最強,思維反應最快,語言表達最難的創造性工作”。

在“中國之聲”當前的新聞播音隊伍中,有的是正規學校分配的,有的是從本係統內一級級選拔上來的,有的是社會上招聘的,甚至有的是兼職的、業餘的。“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隊伍在發展壯大的同時,新聞播報的水平卻參差不齊,於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導致新聞播音質量的滑坡。

對於這類問題,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孫家正曾指出:“這種狀況主要不應該怪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本身,主要責任在管理工作。”原廣電部副部長劉習良也認為,這類問題的根源是由於“有些廣播電台、電視台負責人的觀念不對頭”。

可見,當前“中國之聲”在新聞播音隊伍管理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管理者“重主持,輕播報”的指導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種管理指導思想的產生與曆史背景和社會心態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