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管理上忽視新聞播音質量
第一,追求“時效”卻忽視新聞播音稿件的質量
原中央台台長楊正泉曾說過:“語言形象就是電台形象,我們把文字語言變為有聲語言要符合規範,經得住推敲。”而稿件作為新聞播音創作的重要依據,如果它的質量下降了,那麼直播間中精神高度緊張的播音員,他的語音再標準、聲音再動聽、表達再生動也難以化腐朽為神奇
廣播與報紙不同,“聽”是製約廣播語言的根本特點。廣播聲音的“稍縱即逝”決定了廣播語言必須“準確、清楚、通俗、扼要,要求避免各種形式的語詞多餘”。當前“中國之聲”播出的很多新聞消息大都摘自各大新聞機構的門戶網站或者政府相關部門的官方網站,於是,廣播新聞語言過於書麵化的問題時常出現在“中國之聲”日常的新聞稿件中。
吳為章在《鏗鏘悅耳琅琅上口——談廣播稿中語音要素的運用》中也談到:“過去中央台的新聞稿件在語言表達方麵下了很大的工夫,不僅使語言盡量趨於口語化,更重視語音要素的運用,使新聞稿件中的語言‘讀起來帶勁,聽起來有味’。”
如今的“中國之聲”為了搶新聞的時效,不少編輯往往來不及,甚至不願把每一條消息改寫成適合“聽”的廣播新聞語言,這就使得很多需要反複看才能理解的報刊語言,甚至新聞消息來源本身所存在的錯誤,都出現在了直播的新聞稿中。
例如2009年3月18日的《央廣新聞》節目中,多次播報了“大陸遊客在台灣遇到綠營民眾騷擾”的新聞,新聞的最後一句說,這件事情“絲毫沒有影響中國遊客的心情”。這句話不僅犯了常識上的錯誤,更不符合兩岸報道的默契。
新聞稿件頻頻出現質量問題,正反映出“中國之聲”新聞稿件的編審製度在新形勢下亟待改進。
第二,片麵強調直播,輕視播音創作。
自2008年12月1日起,“中國之聲”將新聞直播常態化。“中國之聲”所有的新聞節目全天直播時長達15小時35分鍾。然而,與“精益求精,保證播音質量,避免差錯,減少次品”的錄播相比,直播往往難以保證播音質量、節目質量和傳播效果。僅以每日滾動播出23次的《央廣新聞》為例,在短短30分鍾一檔的板塊裏,有7個小欄目依編排順序播出。播音員除了要播送國內、國際、財經、文體新聞和天氣預報外,還要跟多名記者做直播連線報道,期間更要求準確播放新聞的錄音素材,及時準確地點播各類節目片花和廣告。整個直播操作過程完全由兩名播音員中負責操控直播台的那一名播音員獨立完成,播音員又肩負一部分導播的職能。
“中國之聲”的播音員能夠在直播中一次性合成,這固然很好,但前提是相關各方必須密切配合、全力保障,單靠在直播間內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播音員難以保證節目播出質量和播出安全。
新聞播音員在播報時如何擺脫操作環節的繁雜對播音創作的幹擾,本身就是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也是相當困難的。加之為了“搶時效”,播音員常常是在臨播出前幾分鍾甚至十幾秒鍾才拿到新聞稿件,而且播音員連續好幾個小時的新聞直播工作都是在這樣倉促備稿,甚至不備稿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便讓聽眾感到“中國之聲”的播音員總是慌裏慌張的,這種狀態下播音創作活動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新聞播音質量出現滑坡也是在所難免的。
新聞並非不可以直播,相反,直播還能增強新聞的新鮮感和時效性,但片麵強調直播會降低新聞播音的質量,最終拜倒在形式主義的門下。
由此可見,“中國之聲”當前的播音質量滑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管理者在事前進行節目設置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播音的因素。加之“‘直播比錄音容易、方便’的怠惰思維定勢,‘錄音比直播麻煩’的懶散心態”,使得新聞直播節目匆匆上馬後,把最關鍵的矛盾統統留給了話筒前的播音員。
第三,新聞播音人才隊伍管理和建設的缺失。
如今,在“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員隊伍中,有很多人對新聞播報並不熟練,有的還是新手。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管理者將“直播”這樣一種傳播方式,應用為新播音員的“練兵”之法,將他們半訓練式地提到新聞直播工作中來。因此,有的新聞播音員在播報一條消息時頻繁出現口誤,充分暴露了其語言功力和直播能力兩方麵的準備不足。
隨著中央台播音部的撤銷,所有的播音員(主持人)都被分散到各個欄目組,這不僅阻礙播音員(主持人)相互之間播音業務的學習和交流,更不利於在日常的播音工作中考察和培養新人,為重大新聞節目儲備人才。而當前《新聞和報紙摘要》與《全國新聞聯播》的播音質量滑坡正是由於“中國之聲”缺乏足夠數量的重大新聞播音人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