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現狀的研究(1)(1 / 3)

唐子文

“中國之聲”是中國廣播界的“標杆”品牌。自2009年全新改版之後,其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問題逐漸暴露。在對“中國之聲”的聽眾反饋進行整理、分析、歸納之後,本文將當前“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的滑坡現象分為七大問題;並指出,思想認識、管理製度和播音創作主體這三方麵對新聞播音質量的輕視,不過是引發問題的表層因素,真正導致“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出現滑坡的深層原因是管理者“重主持,輕播報”的指導思想。這一錯誤的指導思想不僅攪亂了新聞播音隊伍,更引發了種種亂象。本文在進一步論述新聞播音質量的提高與“中國之聲”品牌塑造之間的關聯之後,指出提升新聞播音質量是“中國之聲”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之聲”是全國廣播新聞播音的“標杆”

(一)“中國之聲”的新聞最具有權威性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下簡稱“中央台”)作為國家電台,代表的是黨和政府。六十多年來,中央台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它所發布的新聞最具有權威性。成立於2004年的“中國之聲”作為中央台的新聞頻率不僅繼承了這一特點,並且更好地發揮著“擁有最權威的消息來源”和“擁有最精良的編輯記者隊伍”這兩大獨家優勢。憑借著這兩大獨家優勢,“中國之聲”成為中國廣播界最具權威性的新聞媒體。

(二)“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代表中國新聞播音的最高水平

在全國聽眾的心目中,“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代表著中國新聞播音的最高水平,引領著全國廣播新聞前進的方向。

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孫家正曾在中廣學會播音學研究委員會上說:“對(廣播)電台來說,聲音形象很重要。齊越、夏青、林田、潘捷、葛蘭、林如、鐵成、方明等老播音員,隻要聽到他們的播音,(聽眾)就知道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提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想起這些播音員。他們代表了中央台的聲音形象。”時至今日,這些中央台的老播音員仍是不少聽眾的偶像。

這些優秀的新聞播音員更成為全國各級基層電台新聞播音員學習的榜樣,專業院校研究和學習的對象,被譽為全國新聞播音的“模板和標杆”。

姚喜雙在《中國解放區新聞播音語言規範》一書中寫道:解放戰爭時期,華北、東北等解放區電台都“轉播延安(陝北)台的播音,各台播音員都認真學習延安(陝北)台播音語言表達方式、語言樣式”。可見,這樣的方法早在新中國廣播事業的創立初期就出現,並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作為中央台的新聞頻率,“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更是在中國廣播界發揮著榜樣和標杆的作用。

(三)“標杆”地位獲得認可的同時,播音質量滑坡也隨之暴露

進入新世紀,為了更好地適應新世紀廣播傳播,中央台在原有基礎上進行頻道調整。2004年1月1日,中央台第一套節目以“中國之聲”全新呼號登場,從此走上了新聞廣播的專業化發展道路。中央台新聞節目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其新聞播音的示範性作用也越來越強。“中國之聲”的標杆地位也逐漸獲得國內外的一致認可。2009年,“中國之聲”以“最新聞”為理念再度全新改版,在新聞節目播出時長和新聞節目播出次數這兩方麵都進行了改革。

在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長方麵,“中國之聲”全天新聞節目的累計播出時間長達15小時35分鍾,占全天節目播出時長的64.58%;從早晨6時的“早高峰新聞”板塊開始至晚間20時35分結束的《直播中國》節目,“中國之聲”全天新聞節目的連續播出時間更是長達14小時35分,占全天節目播出時長的60.41%。

自從改版之後“中國之聲”的市場份額和收聽率更是節節攀升,這些都為“中國之聲”日後成長為“中國廣播新聞旗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隨著“中國之聲”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和收聽率的日益上升,其新聞播音的標杆地位也日益凸顯。聽眾在收聽節目內容時對新聞播音員的播報質量也越發關注。

由中國廣播網(www.cnr.cn)主辦的“中國之聲新版節目滿意度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聽眾和網友對於“中國之聲新版節目整體滿意度”、“中國之聲新版節目內容”、“中國之聲新版節目時間表編排”和“中國之聲新版節目主持人”的滿意度普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