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中國廣播網“網友留言”板塊的留言內容顯示,自2008年12月1日“中國之聲”對全頻率內容進行改版以來,在直接反映“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出現滑坡”的129條留言中,新聞播音員“語言失範”的留言多達101條,所占比例為78.29%,同樣排在“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七大問題”的第一位。
不僅如此,就連體現中國新聞播音最高水平的《新聞和報紙摘要》與《全國新聞聯播》節目也在語言規範方麵頻頻“馬失前蹄”。
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代台長左熒在《播音是一種語言藝術活動》中說:“祖國的語言規範化,十分重要。在祖國語言規範化的道路上,我們的播音員是負有重大的責任的。……播音員廣播出去的每一句話,不僅內容上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就是在語言的發音方麵也應有很高的水平,他應該成為北京話的標準發音,正確無誤地走在全國語言規範化的最前列。”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多出精品是廣播電視永恒的主題。如果一個播音員連起碼的語言規範都做不到,提高節目質量是無從談起的。新聞播報過程中頻繁的“語言失範”不僅會動搖國家電台在廣播新聞播音方麵的標杆地位,更會成為“中國之聲”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三)導致“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表層因素
1.思想上輕視新聞播音質量
第一,對新聞播音工作的模糊認識。
當前在“中國之聲”的新聞播音隊伍中,有不少人對黨的政策、對群眾的需要了解不清,播音創作的基本道路是模糊的。因此,他們播報的新聞又糊又水,削弱了新聞應有的指導性,使其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在傳播過程中無法揭示出來。而這恰恰迎合了某些理論家所津津樂道的“新聞報道必須客觀、公正,不帶任何主觀色彩”。
同時,片麵地強調廣播電視的“服務”,一味地迎合受眾,忽視黨的輿論宣傳工作的基本原則,又使得部分新聞播音員不顧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隻圖一時痛快,失去了新聞播報應有的“分寸恰切”,給黨和政府的宣傳工作幫了倒忙。
例如,2009年1月4日播出的《新聞縱橫》節目中,用連諷刺帶挖苦的口氣報道了“中信集團給他在香港的子公司中信泰富送上15億美元,以填補中信泰富因炒彙而陷入的巨虧”一事,就在輿論引導上出現了偏差。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麵前,最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作為國家電台用這種諷刺挖苦的態度報道一個中國企業所出現的問題,是有失身份的”。而像這樣“圖一時痛快”的新聞播音往往是給黨和政府的宣傳工作“幫倒忙”。
正是這些對於新聞播音工作認識上的模糊,使得新聞播音要麼照本宣科,要麼站錯了立場,不僅喪失了對新聞指導性的把握,更丟失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對信息密集傳播的重“量”輕“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期待信息的密集傳播。有不少人認為隻有“播得快”,才能在單位時間內傳播更大容量的信息。
事實上,人的聽覺是有極限的。北京師範大學語音專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個字,即每分鍾240~250字,超過這個速度,聽者理解辨析就會有一定困難。但新聞播音畢竟是用標準的普通話,人們對於普通話的辨析率高於每分鍾240~250字,可以達到每分鍾280字左右。”可以說,當前新聞播音的語速已經接近大部分人聽覺的極限了,如果仍一味地求快,聽眾就隻能聽到一片字、一片聲音,而無法理解語義,這恰恰與提高語速的初衷南轅北轍。正如張頌在《試論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中所說:“無效信息的堆積,無異於對信息密集的背叛。”
以上兩點說明,思想上輕視廣播新聞播音的質量是出現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