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現狀的研究(1)(2 / 3)

通過研究“中國之聲”的聽眾反饋就可以發現,聽眾對於播音員主持人不滿意的最重要原因是對當前的新聞播音質量不滿意。

新聞播音質量決定著聽眾對新聞播音員的滿意度。因為,當新聞播音員的播音質量好時,聽眾對新聞播音員的滿意度就會提升;相反,當新聞播音員的播音質量差時,聽眾對新聞播音員的滿意度就會下降。

調查數據和聽眾反饋都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隨著節目的改版,“中國之聲”的新聞播報量大大增加,在全天候直播新聞的傳播模式下,其存在的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二、“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現象的分析

(一)“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現象的曆史必然

追溯曆史,我們發現,“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的滑坡現象由來已久。早在1973年,已故的中央台著名播音藝術家夏青就專門撰寫過一篇題為《努力提高新聞的播音質量》的文章談及這方麵的問題。文章說:“在日常播音中,常常感到有的播音員不能把所報道的新聞,同當前國內外鬥爭中的矛盾問題、群眾的思想實際緊密地聯係起來,不能突出新聞的主題和政策精神。不明確為什麼要報道這條新聞,……態度不鮮明,感情就不飽滿”。

而在1988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部與《新聞戰線》編輯部合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怎樣做一個優秀的廣播員》一書中,中央台的多位老播音員也撰文談及新聞播音出現的質量問題。

可見,在當時,中央台的很多新聞播音質量問題就已經到了“不得不說”的程度。

如今,過了20多年,不少新聞播音的質量問題仍然存在。尤其在改版之後,“中國之聲”所有新聞節目實現直播,其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現象日益加重。在日常的消息播報過程中播音員的高差錯率,更讓不少聽眾慨歎:“連我都聽得不好意思了”。

不僅如此,就連體現中國新聞播音最高水平的兩檔王牌新聞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與《全國新聞聯播》也在改版後出現明顯的播音質量滑坡問題。為此,一位收聽《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近30年的老聽眾語重心長地寫道;“隨著老一輩播音員的離開,現在新上來的年輕播音員好像還沒有做好準備,……真讓我們這些老聽眾邊聽邊為你們著急啊!其實,播音隻是一門‘如何把話說好’的藝術,宣傳效果才是播音員追求的第一目標。”

雖然以上種種的現象不代表“中國之聲”新聞播音的全貌,卻反映出“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出現滑坡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語言失範”是“中國之聲”最突出的播音質量問題

“聽眾既是新聞播音成果的需求者、接受者,同時也是播音質量的檢驗者”。因此,評價一檔新聞節目的播音質量究竟如何,除了作為播音創作的主體——新聞播音員外,最有發言權的就屬聽眾了。

通過統計和分析“中國之聲”改版之後出版的中央台《受眾信息》和中國廣播網“網友留言”板塊的留言可以發現,聽眾反映的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播報的流暢性、語言的規範性、表達的生動性、新聞播音員的播報狀態、播音創作觀、播報風格和聽覺審美等幾個方麵。

因此,本文將“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現象大致歸納為以下七大問題:播報不流暢、語言不規範(即語言失範)、表達不生動、狀態不積極、缺乏播音創作的整體觀、缺乏國家電台的播音風貌、無聽覺審美享受。

聽眾反饋信息還顯示:當前,“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的問題中“語言失範”問題最為嚴重。據中央台每周出版的《受眾信息》發布的聽眾反饋內容顯示,自2008年12月1日“中國之聲”對全頻率內容進行改版以來出版的17期《受眾信息》共計有75條信息反映播音質量問題,其中反映“中國之聲”新聞播音員“語言失範”的聽眾反饋信息就多達66條,所占比例為88%,居“中國之聲”新聞播音質量滑坡現象七大問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