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話題點麵結合,在對比中交融
《新老女排的對話》這檔節目的標題很清楚地出現了新、老兩個字,就說明了對比是這檔節目的主線——對比如果駕馭不好就會出現對立。怎樣從對比中產生出交融和諧的氛圍,對主持人的現場駕馭能力的確是一種考驗。
在節目中,筆者采取正問法、設問法、潛問法、反問法、追問法等方法,與專訪嘉賓展開交流,充分發掘嘉賓的內心世界。比如在談到老女排李國君對現在新女排的殷殷關注之後,馬上把問題拉回來反問作為新女排代表的何晴,她在小時候是否也在關注李國君她們老女排打球的情景?引出她說:“她們都是我們的偶像啊!”這樣一個新老女排和諧共處、相互關注的話題,成功營造了在對比中產生交融的氛圍。
又比如主持人問何晴:“當時在隊裏像諸韻穎、張靜、李軼芝她們在打球的時候,何晴已經進隊了,感受到了奪冠的這種喜悅,那時候感覺怎麼樣?”這是正問,而嘉賓何晴回答:“那時候自己還是個小隊員,剛進隊看著老隊員們拿冠軍,心裏也很高興,但是畢竟不是自己親手打回來的,多少也覺得老隊員打得很不錯,拿了冠軍替她們很高興,但是也不是特別激動,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主力然後親手拿一個冠軍。”這時主持人說:“但,這個冠軍還沒有拿到的時候卻降級了……”這就是一個潛問,自然引出何晴談接下來的感受,這又是一種巨大反差下的對比,主持人把控得不露聲色。
專訪節目要敘事對話與議論點評相結合,使節目整體特點鮮明,引人入勝。其中,主持人在敘事性對話後怎樣恰到好處地議論點評,不僅能彰顯主持人的功力,同時也能為整個節目畫龍點睛。本期節目在和兩位嘉賓談了新老女排互相關注,何晴說要學習老女排精神時,主持人做了這樣的點評:“女排的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整個民族的振興。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項目,它也是一種精神,在激勵著所有人。國君正好是趕到了女排最輝煌的時刻,最輝煌的尾聲的那一塊。何晴呢,現在正趕上第二撥,我們雅典奧運會奪冠,雖然北京奧運會女排的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在前三的這個行列,等於說我們女排一直在這個頂峰的階段。這種起起伏伏(過程中),新老女排其實有很多的不同,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呢,可能會有很多,但是相似之處可能就是一點,就是你去拚搏。因為從排球的整個技戰術來說,我們的身材、彈跳並不是很占優勢,我們全靠這種拚搏去拿這樣的成績。國君剛才在說,看我們年輕的女排在打比賽,這種感覺很好。其實,我想如果今天我們的節目是站著錄的話,大家就能看到新老女排還有一個不同,就是整個女排向前發展的一個趨勢,那就是在身高上,因為都是隊長,都是主攻手!我也特慶幸今天的節目我們是坐著播的,要不,我會顯得非常的矮。排球的技術在逐漸地向前發展,對隊員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我不知道國君你怎麼看,因為你一直在從事排球事業。”這樣的適時點評,一直存在對比,但又成功地使節目有了一個總體提煉,同時結束上一個話題,開始新一輪話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平等的心態有助於實現有效交流
在電視訪談節目的心態把握上,白岩鬆曾經說:“訪談一開始就要求平等智商的對話,必須認為對方隻是一個人,那些光環有多重要呢?他身上的職務或其他東西,不過隻是一個路標而已,我已經找到他這個路標了,敲開他的門的時候,他就隻是一個人和路標的事情。”這在專訪節目,尤其是在名流專訪節目中心態的調節非常重要。用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話來說,在訪談過程中應該形成一種共同的語言。而這種共同語言的前提是:在訪談雙方意義體係相近的基礎上,主持人具有職業上的靈活性,能夠讓事物產生新的意義或者是陌生的意義。
在體育人物專訪節目中,怎樣啟發這些在賽場上叱吒風雲,但在聚光燈下可能不善言談的運動健將,讓她們放平心態,敞開心扉,也是主持人駕馭節目能力的一種體現。在節目錄製之前,首先要確立一種交流的氛圍。可能嘉賓會很不自信地說:“我不會說,我會很緊張……”這時,怎樣誘導她對話而不是讓她獨白,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再不善言辭的人,與人交流對話都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消除她的心理障礙,讓她有一種想要和你交流的欲望。隻要心態調整好了,就不愁嘉賓出不來好的交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