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對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語言表達的思考(1)(2 / 2)

2.語音問題

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在語音方麵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港台腔”、“大力丸腔”和方音色彩濃重。無論男主持人還是女主持人都捏著嗓子說話,氣息沉不下來,聲音發尖發嗲。為了“撐場麵”、“造氣氛”,隨意地對話語進行誇張的處理,自以為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但實際上卻缺乏藝術性,顯得粗俗,甚至讓人產生厭惡和排斥的情緒。要克服這些毛病,就必須進行專業規範的訓練。

3.口頭表達能力問題

如今,國內的電視購物節目大多采用直播方式,這就更加考驗主持人的口頭表達能力、親和力和溝通技巧。但是通過對現有主持人的語言分析,我們發現雖然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是語言表達的質量卻不高。語言中充斥著那些毫無意義的字詞,諸如“呢”、“那”以及一些矯情的感歎詞,還有一些隨意帶進語句中的關聯詞,使得他們在語言表達上因太多無用信息的摻和而顯得邏輯混亂。因此,主持人需要提升自己各方麵的素質,加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多在加強表達效果上下工夫。

二、規範語言把握分寸

張頌教授在《播音創作基礎》中提到的播音主持的語言特點,對於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來說同樣適用。

1.注重規範性、莊重性、分寸感

規範性。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推銷員,也不是“上了電視”的推銷員。有人把這類主持人叫做購物專家,認為他們在語言的規範性上可以不做嚴格的要求,甚至還有人詭辯稱“語言上不規範才更有真實感”,似乎隻有語言不規範才能讓受眾感覺到他們不是主持人,而確實是“購物專家”,是帶有紮實專業背景的專業購物向導。難道原本可以規範的語言因此就得自降“檔次”嗎?難道購物專家就不能有規範的語言嗎?即使現在有這種把購物節目主持人稱為購物專家的趨勢,我們仍然要明白:首先,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以電視為主要媒介的大眾傳播時代,主持人語言的規範與否,對全社會使用規範語言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再者,規範的語言和狀態有利於提高我們的傳播質量和效果,無論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的名稱如何變換,其實質還是主持人,理應擔負起與此名稱相應的責任。不僅在語音上要規範,語言表達的語法、修辭、邏輯要規範,形象包裝、精神麵貌上也要有所規範,要與節目在整體上和諧搭配。何況,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使用標準普通話主持節目,客觀上對全體國民起著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莊重性。由於受當下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給電視受眾留下的印象的影響,很多人在談到電視購物節目主持莊重性問題時,都會認為這類節目在主持語言的運用上簡直毫無莊重性可言。其實,這是對“莊重性”的狹隘理解,“播音員應該反映出大千世界的本來麵目,這種反映,應該是真實、清晰、恰切、質樸的,而不應該是虛假、含混、誇張、渲染的……”莊重不是呆板、沉重,不是板著臉說話,莊重性,是指我們語言有起伏而不脫離內容故弄玄虛。既有嚴謹的邏輯,又有靈動的活力;既形神兼備,又聲情並茂;既講究色彩的豐富,又講究分寸的恰當;既可“寓莊於諧”,又可“寓教於樂”。現在,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過於誇張、油嘴滑舌,並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搔首弄姿,這就直接導致了受眾對電視購物的不信任。當然,有的時候為了滿足節目的要求,可能需要我們做一點適當的誇張處理來吸引消費者,但在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已經事與願違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收起那些虛假誇張的表情,真誠、懇切、實在、中肯一些,莊重一些,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