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民間文化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職責。按照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的理論,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的社會功能:環境監測功能、社會協調功能和社會遺產傳承功能。人類社會發展是建立在繼承和創新基礎之上的,無論是方言還是民間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都是前人生活經驗、知識和智慧的積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而傳播正是保證這種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機製。在大眾傳播占主要地位的當今社會,對於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大眾傳播媒介起著更加突出的作用。
因此,方言節目作為方言的載體,承擔了方言窄眾化傳播的責任。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礎,它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情結,具有相當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普及普通話並不是消滅方言,尊重方言就是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如何才能維持方言的生態平衡?關鍵是要尊重方言,順其自然發展它,使其能與普通話雙軌同行;在文藝演出和電視節目上適當開放方言的空間。如果若幹年後需要我們像保護瀕危物種一樣去保護方言,那將是人類的悲哀。多樣文化百花齊放才是社會進步的常態。
如何實現對方言節目的合理化改造?普通話節目與方言類節目在頻道定位和欄目策劃的基礎上應該保持一定的比例。在數量上,單從陝西地區來說,省級衛星頻道保留一檔精品方言欄目,其他頻道保留兩到三檔方言節目為好,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優勝劣汰等方式決定取舍問題。地市級台由於資金技術和受眾市場等因素,集中精力辦好一檔方言節目是明智選擇;綜合經濟和地域因素,關中比陝南和陝北開辦方言節目更有優勢;在管理上要嚴把質量關,建立考評製度,定期組織培訓,揚長避短,靈活而不失嚴謹。
在改造的同時,我們需要注意:新聞節目,特別是政治性的硬新聞,不要使用方言進行播報,否則將會失去嚴肅性和可信性;方言節目要配合漢字字幕共同使用,對陝西方言裏的俗語、俚語等字幕中要有括號注釋;少兒頻道不宜開設方言類節目,要完全實現普通話。地方兒童的成長環境更容易受到方言的熏陶,規範青少年的電視語境,倡導語言的純潔與健康是電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從全國角度來講,56個民族各有特色,少數民族地區要以地方方言為主,普通話為輔;應保持其民族特性,尊重文化心理和民族語言自豪感。
五、結論
自1955年10月我國推廣普通話,使之成為中國內地唯一的通用語言以來,方言的地位日益式微。尤其近些年來,廣播電視中幾乎清一色的都是普通話節目,偶爾有幾檔夾雜著方言的節目,也往往以搞笑的形式出現,而且成為專家學者爭議的對象。但是,隨著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形式多樣化需求的不斷增加,方言節目也開始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熒屏上。
我們應該看到,不論是主持人的普通話水平,還是方言電視節目,都不應該一刀切,可以在政治上尋求統一,在技術上尋求規範,但一定要保護文化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對於方言作品,應該讓市場和人民手中的遙控器來選擇它的生存。如果一定出於普通話推廣意義的考慮,管理者可以給節目製作人以明晰的製度規定,在播出時段、節目長度和節目比例上做出量化的限製,讓方言與普通話在一種“度”上取得平衡。
雙語製下的陝西廣播電視。普通話對方言產生影響,方言對普通話起補充作用;二者同化與同進,方言對普通話實現有益調劑;陝西方言廣播電視節目應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合理引導,弘揚秦風秦韻秦文化。
廣播電視是一門視聽相結合的藝術,既有立體的聲音又兼具動態圖像,使觀眾沉浸在聲畫合一的境界之中,它有著報紙、圖書、雜誌等無可比擬的優勢。對於與普通話推廣相悖的方言節目,我們要管理與收束相結合、限製與發揮相結合,避其劣取其優,共同撐起陝西乃至中國電視業的美好明天。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