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當前方言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使用現狀及影響研究(2)(2 / 3)

四、方言類節目將何去何從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曆史文化悠久。陝西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從這些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領略到今人溢於言表的真情實感。由於陝西地理特點是東西狹南北長,各地方言土語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話,因咬字輕重或語速緩急不同而內容、含義就會有所不同。那麼,陝西方言廣播電視節目將何去何從?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呢?

(一)方言類節目存在的合理性

從傳播學角度來講,方言節目屬於離受眾最近的第一層麵,方言存在於一定的範圍和區域,是圈子內交流傳播共同使用的工具。它的信息傳播速度是最快的,保持冗餘度的穩定性是最好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方言節目代表一種情感的契合和歸屬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從這句流傳千年的古詩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方言負載的情感積澱是何等的深厚。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表征,對受眾有一種潛在的令其主動接納的心理暗示,能在與受眾的交流中迅速獲得使用同一種方言的人群的文化認同。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種精神的維係和情感的共振。

從新聞學角度來講,陝西方言節目大多和社會政治、經濟、關係不密切。它的時效性不強,但更能激發受眾的審美情趣和評價功能。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方言節目更符合“三貼近”原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觀眾),它不但可以消遣娛樂,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而且可以獲得一種角色的認同和身份的確定。

從語用學角度來講,方言節目可以避免普通話帶來的隱性弊端,適量減少節目的空洞、單調、模式化和主持人的港台腔、背稿等詬病,更好地實現像人際聊天一樣的交流,真實感大大加強,它是對普通話的鮮活補充。

(二)方言類節目發展的局限性

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是規範化的現代漢語,沒有一定的規範化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36條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應當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2005年9月10日《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公約》對主持人語言進行了規範,禁止使用方言播報;2006年3月31日,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胡占凡明確表示,非經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各級廣播影視機構不得擅自開辦使用方言節目。

以上規定使方言節目的生存麵臨危機:

首先,方言節目在夾縫中舉步維艱——一方麵是高收視率的追求,另一方麵是職業道德的自我約束。政府推廣普通話五十多年,13億人口中會說普通話的占53%,麵對語言文字戰役的初步成果,方言節目的路徑眼看將會越走越窄。

其次,方言節目作為一種地方節目,雖然市場較為固定,但是受眾範圍狹小,限製了其發展空間;而節目在吸引了本地受眾的同時,也遭到了非方言受眾的排斥。語言的晦澀難懂,擋住了外來遊客及本地外來者的興趣,“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不利於西安古城城市的開放和凝聚力的增強。

再次,方言節目不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利於兒童的學習和成長。有專家指出,當陝西方言版《貓和老鼠》中“老皮”和“碎子兒”這兩個詞充斥校園的時候,已經為普通話的語言學習環境敲響了警鍾。

最後,方言類節目的語音發音很重要。是否標準影響了其傳播致效,形成不標準的方言“氣候”對經濟流通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不利,容易造成溝通障礙;語言缺乏規範度,交往功能大打折扣。

(三)控縱有度,合理化改造的相互促進是方言節目的出路

方言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從“一方之言”角度講,它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可以說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應當保留方言類節目。不管怎樣它已經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它的崛起是符合傳媒規律的,是頻道走向專業化和細分化的結果,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一種反抗;它的存在並不會對普通話節目構成任何威脅,因為無論是從政策角度,還是市場、受眾等角度,普通話仍然是語言的主流和急先鋒。正是方言生動鮮活的語言表現力,才能更好挖掘曆史文化資源、鄉土氣息和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