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當前方言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使用現狀及影響研究(1)(3 / 3)

“老皮,你奏似(就是)抓不住我!”——“碎子兒,你看我咋拾掇你!”

這句話成了《貓和老鼠》陝西方言版的經典,在社會上風靡一時,甚至成了街坊間的口語。

(五)聲調調值有變化

陝西人,特別是關中人,說話底氣十足,加之陝西方言咬字重,多去聲,轉音多,說起來擲地有聲。這裏的調值變化並非常規的語流音變,而是地方區域內約定俗成的方音。

關於聲調調值的變化,以2007年1月31日的《說案》欄目之《夢斷7300》為例探討,以下均為主持人用陝西方言主持節目的串聯語。例如:

1.“嚇得汗(hàn-hán)毛都豎起來了。”

2.“在屋(wū-wù)裏,楊雪琴給了黃建輝一個關愛的愛吻,其實也就是親了一下臉,沒想到十幾歲的黃建輝從此便記在了心裏。”

3.“真(zhēn-zhén)是讓人無法理解。”

又如《吃在西安》的宣傳語:“《吃在西安》您愛聽嗎?王軍、王嘹咂您喜歡嗎?都市生活越來越豐富,光(guāng-guáng)吃怎麼能夠,每(měi-mèi)天下午,讓王軍陪您又吃又喝;想吃《吃在西安》每天17∶00讓您品嚐大餐美味、風(fēng-fèng)味小吃。”

大體來說,在同一個音高變化區域,陝西方言的調值和普通話有很大區別。結合陝西方言本身和大量廣播電視陝西方言用語,聽辨總結歸納基本規律如下:

附注:普通話調值表現為: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隨著時代的變遷,方言和普通話相融合,陝西方言廣播電視節目中的語音調值和本地傳統方言調值有一定差異。聽辨大量相關節目語料總結得出:陝西方言節目陰平調基本上是低調(31或21),陽平基本上是低升或中升(24或35),上聲基本上是高降(53或52或42),去聲基本上是高平(44或45)。

(六)陝西方言詞彙豐富

自建都陝西的西周開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與現行普通話作為國家標準語言一樣,古樸的關西秦聲曾在曆史上作為官方通用語言被長期推廣和普及,因此形成了豐富的陝西方言詞彙資源,在廣播電視方言中經常可以聽到以下詞彙(注:個別詞彙約定俗成,但在字典中實無該字。對於以上情況,本總結采取同音字音譯):

噌(倔強)瓷(呆滯)蛤(使壞)鉿(嚇住)慫(壞蛋)碎(小的)撒(什麼)

碟(吃飯)爹(父親)娘(母親)厄(代我)薄(不行)賒(說話)嘹(很好)

啥(什麼)咋(怎麼)耍(玩耍)娃(孩子)瓜(傻子)撇(扔了)忻(尋找)

拌嘴(吵架)搭手(幫忙)各咎(蹲下)幹猴(瘦人)光凇(滑稽)鼓勁(使勁)

花攪(輕佻)胡粘(胡說)趔開(站開)咳燥(挖苦)吝皮(吝嗇)沒向(不行)

暮囊(慢性)托托(燒餅)眯瞪(小睡)暮亂(心煩)唔噠(那裏)言傳(說話)

窩窩(棉鞋)鄉黨(老鄉)潑翻(煩亂)夜個(昨天)傷眼(難看)製達(這裏)

麻達(問題)細法(細致)罷了(還行)騷青(多事)為個(那個)厄賊(驚訝)

啊達(哪裏)畢咧(完了)紮勢(擺架)夥計(朋友)毛糙(粗心)眉眼(眼色)

能成(可以)沒向(沒望)強子(倔強)活灘(河灘)活似(合適)似活(試試)

麻利(利索)

不招識(不理會)擱不來(和不來)後兒個(後天)精腳片(光腳板)

沒眉眼(沒眼色)明兒個(明天)前兒個(前天)惹草咧(逗急了)

諞閑傳(聊會天)麻米兒(沒道理)嘹咂咧(很好)

以上所列詞彙,是陝西方言節目中經常會聽到的,特別是“咋了”、“啥”等高頻詞彙也經常出現在城市居民的日常交往用語當中。

1.“那(nà-wèi)次……從那(nà-wò)以後……”

2.“就(jiù-zoù)是上回節目中播出的。”

3.“這一河(hé-húo)灘的事讓人無法明白。”

——《說案》欄目主持人方言俗話語言

4.“我(wǒ-ě)的神啊!”

——《武林外傳》佟湘玉語

5.“尋(xún-xín)個機會,叫聲爹,叫聲媽。”

6.“把娃扔(rēng-piě)了,俺爸的脾氣你又不是不知道。”

——《都市碎戲》之《心是肉長的》主人公方言對白

陝西方言語音複雜,在此隻是結合廣播電視節目談了一些主要的特點。方言語音係統是有其規律性的,每種語言和方言都有其源流。陝西方言和漢語其他方言一樣都是由古代發展而來的,由於一定的地域便產生了一定的方言,由於交際的需要,方言便在一定範圍內形成並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