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文化傳承與多元滲透(2 / 2)

《中華醫藥》欄目擁有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該欄目之所以能夠聲名遠播,主持人洪濤的直觀呈現功不可沒。她秀美的麵龐、端莊的儀態、溫婉的表達、關切的眼神、含蓄的氣息、得體的唐裝,無一不和欄目氣質相吻合。洪濤的語言表達很見功力,對藥理、病理總能夠闡釋得明晰曉暢、準確恰切,交流的話語又總充滿親和力與感染力,她標準的普通話發音又在這個麵向海內外的平台上發揮了典範的作用。

文化旅遊節目是繼承傳統、弘揚經典、展現文明的最直接的社教類電視節目,如中央電視台的《走遍中國》、北京電視台的《這裏是北京》等都是遊走於祖國山水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好作品。

北京電視台《這裏是北京》,是一檔通過介紹北京曆史人文,展示中華優秀傳統精髓的節目。以濃鬱的地方性特色展現地方人文生命力,是這個欄目成功的關鍵。節目中介紹的是老北京的曆史、新北京的風貌,主持人阿龍說的是一口純正的“京腔京韻”,身穿傳統服裝,手拿一把折扇——節目與人相得益彰。阿龍本就是地道的北京人,對北京的大街小巷熟稔於胸,所以主持起來也是得心應手,加上這個欄目就在北京本地播出,也贏得了很多“老北京”、“新北京”以及“洋北京”的喜愛。

二、新曲新貌,傳民族文化

湖南衛視一檔定位為“大型禮儀公德脫口秀節目”的欄目——《天天向上》的策劃出現,為“社教”這一主題又開創了一個新局麵。節目不僅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來傳播中華民族“千年禮儀之邦的禮儀文化”,在形式上也力求滿足觀眾多樣化的需求。節目的訪談段落會請到優秀的團體(如公關公司、做宣講禮儀義工的中學班集體),也會請到成功人士(如陳愛蓮、葉問傳人)來講古/現代禮儀、講傳統民族文化;節目中的專題小片“大師講禮儀”和“古人學禮儀”更是內容與形式並重,讓人既增長知識又獲得視覺享受。該節目采用多位主持人共同主持的方式(雖然這在湖南衛視並非首舉),使節目在人員設置及分工安排上都更顯“主持”這一要素的意義。很多有識之士對《天天向上》欄目的創作初衷發出共鳴:梅葆玖先生曾攜他的唯一男旦傳人胡文閣、上海昆劇院的中國第一昆曲小生張君,到節目中為大家講授中國古代男女禮儀;張頌教授也曾滿腔熱忱地到節目中給年輕人講解語言的“三重空間”,並和節目中操著南腔北調的嘉賓們探討語言的規範、語言的美。參加完節目之後,張頌教授曾寫下博文鼓勵《天天向上》的探索精神:“堅持禮儀文化內涵,張揚人文教化立意,把寓教於樂的引導和輕鬆歡快的互動結合得更完美,拓寬視野,凸顯特色,變化形式,剔除雜亂和拖遝,減少重疊和歧義,特別是盡量做到不走板、不失真。”誠然,《天天向上》並非毫無瑕疵,比如,節目一直在微調,似乎總想讓娛樂味道再重一些,盡管已經足夠了;又如,情景劇的編排質量明顯不足,節奏拖遝等等,但是,它的效果是突出的,其基本理念獲得了相當大程度的實現。這一檔節目吸引了年輕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收看風潮,一項網上調查顯示:欄目“在4至23歲觀眾的集中度達75%”。有學生觀眾在網上留言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娛樂形式,讓人時刻覺得開心快樂,但同時又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禮儀知識、詩詞知識等,節目輕鬆幽默,沒辦法不喜歡。我們還開始向老師建議,每周組織全班同學集體收看《天天向上》,放鬆心情,同時也得到學習。”

2009年暑期,《開心辭典》推出大型國學知識競賽特別節目——《開心學國學》,以期通過節目“推廣中國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知識,培養人們對國學的關注度,傳播中國優秀的社會價值觀”。隻要是對國學有一定興趣愛好並且有一定傳統文化基礎的人都可以參賽,這也意味著它適合最廣大觀眾群的收看。節目以平民的姿態爭取最廣泛的參與者和觀賞者,以高格調的主題滿足受眾對電視傳媒的審美期待,以清新幽默的風格實現典範傳播的效益最大化。節目播出後,從傳媒業內到普通百姓都掀起了一股久違的“國學熱”。這說明,宣傳主流意識形態,隻要輔以恰當的方式,當然可以“直抒胸臆”,也許還會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電視社教節目在現階段情勢的驅動下,需要極力發掘足以放大內容傳播效果的各種表現形式,以求做到新時期的“喜聞樂見”、“寓教於樂”。弘揚傳統、承襲民族文化,我們的電視工作者不可能一相情願地去做事情,隻有在傳者用心、受者開心,傳受雙方達成共識、取得共鳴、獲得共享的基礎上,我們的文化傳承大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