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電視社教節目現階段特點
廉偉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的影響日益加深,尤其是在文化層麵,各國、各民族的相互認知度愈來愈高,相互融通性愈來愈強,差異性似乎正在逐漸被一致性取代。這個現實方便了人們去更深、更廣的溝通交流,但同時,也使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承襲與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情勢下,如何傳承、弘揚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穩固、重塑自己國家、民族在世界的形象,成為我們每個國人的一份沉重的曆史責任與現實責任。而作為國家軟實力中的關鍵因素——傳媒業,是承擔這份責任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做的是,一麵堅持與世界方方麵麵的接軌;另一麵,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麵,加深對自身文化的再理解、對傳統文化的再認同,通過大眾媒介傳播曆史的、現實的華夏文明,從而對內形成更為強大的民族“親和力與凝聚力”,對外形成更為強大的民族“吸引力和同化力”。
電視文化是傳播優秀民族文化一塊極為重要的陣地,其潛移默化的巨大能量是不言而喻、不可否認的。這其中,電視社教節目又以其超強的貼近性、滲透性,對人們,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思想意識、行為規範、價值評判準則的影響尤為深刻。因此,電視社教節目的文化傳承理念應當更為堅定,傳播力道應當更為強勁。但是,現實阻力也不可小覷。國外影視、娛樂節目兼帶西方文化的大量傳入,給電視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感官刺激與愉悅滿足;國內媒介近幾年的“泛大眾化”、“泛娛樂化”病態發展,已經讓我們明顯地看到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精神文明隱患:審美扭曲、追逐名利、好逸惡勞、享樂至上……對此,媒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綜觀“80後”對歐美文化、“90後”對日韓文化的認同及吸收,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影視劇及娛樂文化的影響。他國一些在實際生活中都不一定身體力行去做的事情,經過影視文化的過分渲染而被我們的年輕觀眾深刻記憶,甚至視為模範,認為他國多麼講求傳統,多麼有文化品位,進而否定自己生活的社會,否定自己民族智慧的結晶。究竟是什麼因素讓異國文化的滲透造成如此影響?這種現象又說明了什麼?從電視節目製作理念角度講,歐美、日韓以“寓教於樂”的電視節目形式所進行的文化“教育”,可以說是不著痕跡的,是遊走於教育與娛樂之間的,它會令觀賞者,尤其是低齡的、年輕的一代,在感受輕鬆愉悅的過程中,於潛移默化中主動接受它的施教。這也就從反麵證明了我們的電視社教節目在“教育”意義的體現方式上,還沒有真正做到“寓教於樂”——盡管不停地改版,卻總是不盡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也許在於我們的電視工作者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我們電視社教節目中傳統文化缺失的緊迫感,熱愛傳統文化之情不深,弘揚傳統文化之責任感不強,終於導致我們在選取與呈現上均鮮有上乘之舉。
電視社教節目如何更好地讓我們的觀眾,尤其是青年、未成年人,了解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並內化為精神傳承下去,使之能夠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發揮基礎性、核心性的作用,是我們一直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
我國電視社教節目從《為您服務》的創立到如今,其創作思路、傳播理念、對象設定、內容選擇、結構樣態等等,都隨時間的推移產生了鮮明而富有特質的變化。現階段,社會氛圍寬鬆而和諧,觀眾熱切需求“潛移默化”的精神引導,因此,電視社教節目的傳播功能也順應時代要求,從以宣傳教育為主過渡到以服務引領為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的教育功能可以被替代甚至被抹殺,我們仍需一如既往地以其來維護我國根本性的、優秀的文化傳統,並建構新鮮的、先進的文化體係。不過,在呈現方式上,我們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更深層次的精神支撐,淡化宣傳教育的痕跡,加強分享滿足的體驗,讓它的服務功能、娛樂功能在表層凸顯出來,做到“藝術地灌輸,有限度地滿足”。
一、國學國風,揚傳統精髓
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中華醫藥》欄目是一檔向海內外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健康節目。它的推出,不僅讓海外華人和世界人民了解了中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也令國人對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回歸性認同逐步提升,更從實質方麵傳播了健康理念,提供了醫學服務。“欄目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觀照生命和自然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的傳播”。“紅樓”養生係列是該欄目的一個經典案例,觀眾在獲得“古法飲食養生”經驗的同時,又重拾了“紅樓”中一些值得玩味的碎片,算是又兼以“養心”,一舉多得,很多觀眾在看過節目之後又開始重讀《紅樓夢》,這不正是我們的社教節目想要達到的深層次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