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開棺驗屍(1 / 2)

新羅都城,金城,文武王的靈車在大軍的拱衛下,緩緩駛進了王陵,文武王利用唐軍,滅了高句麗和百濟,然後又趁唐軍在平壤的兵力不足,將唐軍趕出平壤,占領了大片領土,屬於新羅英雄式的人物。

文武王在國內推行仁政,休養生息,大大改善了新羅的國計民生,得到了國民的擁戴。

當聽說文武王的駕薨的消息,許多新羅國民自發來到了王陵,與百官一起迎接他的靈車。

靈車進入王陵,哀哀的哭泣聲四處響起,在儲君金政明和三王的率領下,一眾大臣肅穆的跪在了靈車的前方,幾十名雄壯的士兵,將文武王的棺槨抬下靈車,放在廣場的中央,接受眾人的哀悼與沉思。

三王統領朝政多年,隱隱成為百官之首,在他的身後,站立了五六十名朝臣,作為儲君的金政明,相比之下就冷清了許多,隻有金正秀和他們的舅舅金兆林,帶著寥寥二三十個大臣,站在一起。

還有十多個人,站在文武王的棺槨之旁,雖然人數最少,但是這些人是跟隨文武王多年的老臣,門生故吏眾多,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三王身後有一名大臣站了出來,他叫金法瑞,是文武王的兄弟,被文武王封為安樂王。

金法瑞站在文武王的棺槨下方,高聲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文武王賓天,我們要盡快定下新的國王,不知道眾位有何建議。”

金政明、金正秀和金兆林對視一眼,暗自警惕,金政明被文武王欽定為儲君,已是舉國皆知的事情,這個金法瑞在這時提出新國王建議,似乎來者不善,今日看來要發生變故了。

從三王背後又站出來一位大臣,聲色俱厲的說道:“前些時日,公主四處宣揚,文武王被人害死,將罪名強加到三王的頭上,經過三方徹查,文武王是因病而終,下官認為公主需要向三王賠罪,還三王一個清白。”

“正是,公主無憑無據,信口雌黃,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女流之輩,常年深居宮中,如何能做出這等事來,定是受到了別人蠱惑。”又站出來了一位大臣。

“誰又能蠱惑公主?令公主做下這等事來?大將軍這邊,是不是也有責任?”第三個大臣站了出來。

金政明臉色一變,這些人竟然漸漸將矛頭對向了金正秀,而且還要牽連出金兆林,這分明就是先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然後再對自己下手,看來這次三王要先拿金正秀開刀了。

金兆林怒喝一聲:“文武王在平壤賓天,這是我國第一等大事,公主下令調查,也在情理之中,何況還得到了朝中眾位大臣的同意,哪裏需要你們在這裏指三道四?”

“大將軍好大的威風!”金法瑞冷冷的說道:“難道大臣們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都不行嗎?就憑你們這獨斷專行,我就認為二王不合適,三王仁善英武,我推薦三王當任我國新主。”

金法瑞是親王,又是文武王的親兄弟,身份地位崇高,這一語說出,立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畢竟更替國王,可不是一般兒戲,搞不好就是掉腦袋的大罪。

眾人這時都已明白,金法瑞是站到了三王這邊,三王今天是要公然廢掉金政明這個儲君,爭奪國王這個位置了。

金兆林勃然大怒,指著金法瑞罵道:“你這個不忠不義的金法瑞,枉你是文武王的兄弟,文武王明明已指定二王爺繼任新羅國王,你竟敢在這裏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難道要造反嗎?”

金法瑞針鋒相對,毫不畏懼:“金兆林,你休要張狂,二王離開國內多年,對我國有何貢獻?而三王政績彪炳,為新羅立下汗馬功勞,同樣是文武王之子,為何不能繼任新主?”

越來越多的大臣站了出來,支持金法瑞。金政明這邊,畢竟人少,聲音漸漸被壓了下去,局麵對金政明越來越不利。

十多個老臣麵麵相覷,並不說話,隻是默默的看著,從內心來講,他們是支持三王的,金政明離開新羅後,確實沒有三王的功績多;但是讓金政明繼任國王,這是文武王的意誌,他們又不能反抗。

金正秀來到這些老臣麵前,瀲然一禮,高聲說道:“父王屍骨未寒,還請諸位老臣主持公義,我這裏有一言,要問問三王兄。”

金正秀是公主身份,如今對老臣們施禮,老臣們自然不敢怠慢,趕緊回禮,紛紛說道:“公主折煞老臣了,請公主放心,我們一定秉持正理。”

在老臣們的主持下,現場漸漸安定下來,三王也來到了金正秀麵前,淡淡的說道:“王妹,你有什麼話,盡管問吧。”